
犀象。布,“象”字之訛。《漢書·西域傳贊》:“遭值 文 景 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彊盛。故能睹犀布、瑇瑁則建 珠崖 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 牂柯 、 越嶲 。” 王先謙 補注引 王念孫 曰:“犀布連文,殊為不類。布當為象。象布二字,篆文下半相似,故象譌作布……《漢紀·孝武紀》、《通典·邊防八》引此,并作‘犀象’。”參見“ 犀象 ”。
“犀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ī bù,其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存在特殊演變,需結合文獻考據進行解釋:
詞義解析:
訛誤來源
根據《漢書·西域傳贊》記載,“犀布”實為“犀象”的訛寫。古代文獻傳抄過程中,“象”字因篆書字形與“布”相似而被誤寫為“布”。這一觀點得到清代學者王念孫的補注支持,并引《漢紀》《通典》等文獻佐證。
實際指代
“犀象”指犀牛角與象牙,均為古代珍貴物資。漢代文獻中常以此代指南方特産,如《漢書》提到漢武帝因犀象、玳瑁等物産設立珠崖七郡。
文獻例證:
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如《漢典》)沿襲考據結論,将“犀布”釋義為“犀象”,并标注其訛變過程。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犀布》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犀牛的皮革。在古代,犀牛皮革是一種非常珍貴和昂貴的材料,常被用來制作奢華的衣物和飾品。
對于《犀布》這個詞,它的拆分部首是「犭」和「巾」。其中,「犭」是犬的部首,表示與犬有關;「巾」是巾帼的部首,表示與衣物有關。《犀布》的部首數量為2個。
根據《漢字結構規範》的規定,「犭」的筆畫數為3畫,「巾」的筆畫數為3畫。所以,《犀布》的總筆畫數為6畫。
《犀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犀牛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其皮革因為稀少而極為貴重。因此,它成為了奢侈品。隨着時間的推移,「犀布」逐漸成為犀牛皮革的專指詞。
《犀布》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犀布」,在繁體字中沒有任何變化。
根據古代的寫法,「犀布」的漢字被寫作「犀幅」。在古漢字中,「幅」是指用來編織成工藝品的織物的大片。
這件禮服是用犀布制成的,非常昂貴。
犀牛、犀角、犀帶、犀皮、犀牙。
犀革、犀皮、犀皮革。
普通布料、皮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