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符彩 ”。1.美玉的文理色彩。《文選·左思<蜀都賦>》:“其間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銀礫,符采彪炳。” 劉逵 注:“符采,玉之橫文也。”《山海經·北山經》“曰 燕山 ,多嬰石” 晉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瓊瑤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2).比喻人的外表儀容。 唐 王勃 《采蓮賦》:“廼有貴子王孫,乘閒縱觀, 何平叔 之符彩, 潘安仁 之藻翰。” 宋 司馬光 《答河陽李夷白秘校書》:“以是得瞻見符采,承接餘論,其為幸已大。”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五引 宋 雷簡夫 《上歐陽内翰書》:“ 簡夫 頃年待詔公車府,因故人 蘇子美 始拜符采,不間不遺,許接議論。”
(3).指文藝才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才鋒峻立,符采克炳。” 唐 楊炯 《送東海孫尉詩序》:“ 東川 孫尉 ,文章動俗,符彩射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 康熙 間, 陸圻 景宣 、 毛先舒 稚黃 ……稱 西泠 十子,所作詩文,淹通藻密,符采爛然,世謂之西泠派。”
“符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cǎi,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美玉的文理色彩
最初指玉石的天然紋理和光澤。例如《文選·左思〈蜀都賦〉》提到“符采彪炳”,劉逵注解釋為“玉之橫文”,強調玉石的天然美感。這一用法在《山海經》郭璞注中也有類似記載。
比喻人的外表儀容
引申為形容人儀态出衆、氣度不凡。如唐代王勃《采蓮賦》中“何平叔之符彩,潘安仁之藻翰”,以曆史人物何晏、潘嶽為例,贊其風采。
指文藝才華
常用于文學領域,形容文辭華美或創作能力卓越。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稱“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即強調辭藻與内涵的并重;唐代楊炯亦用“符彩射人”形容文章才華的耀眼。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靈活使用,常見于古典詩文,現代多用于文學評論或考據研究。如需更詳盡的古籍原文或注釋,可參考《文心雕龍》《文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