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娶妻。《左傳·桓公六年》:“今以君命奔 齊 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天賜夫人》:“ 梁 生未受室,神物乃從 揚州 送一妻至。” 清 方苞 《武季子哀辭》:“次子某年二十有一,将受室而卒也。” 梁啟超 《禁早婚議》:“今早婚者,其本身方且仰食於父母,一旦受室,不及數年,兒女成行,於此而不養之乎?”
“受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受室(拼音:shòu shì)指娶妻,即男子成婚的行為。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文獻中均有記載,如《左傳·桓公六年》提到“受室以歸”,清代方苞的《武季子哀辭》中也用“将受室而卒”描述未娶妻即去世的情況。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例句參考
個别資料(如)将“受室”解釋為“接受他人恩惠”,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建議以“娶妻”為通用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禮記》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
受室(shòu shì)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其中“受”指的是接受,接待,被動地承受。而“室”則表示房間、居住處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受室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宀”,其中“口”表示口腔,它與漢字“受”的讀音和意思無關;而“宀”則表示屋頂,它與漢字“室”的構成和意義有關。受室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受室作為一個詞彙,其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匈奴族與漢族的交往時期。在當時,漢族人為適應匈奴族的生活條件,建造了一種被稱為“受室”的住房類型,其中“受”指的是接受,而“室”則表示房間,所以這種住房被稱為“受室”。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進入了漢字詞彙中。
繁體:受室的繁體字為“受室”。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任何部首或筆畫,隻是形狀上稍微有些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受室在古代的寫法為「受斀」,其中「斀」是「宀」的上半部分寫成「斬」的形狀,而左邊的「斤」表示房間的結構。
例句:他住在一間古老的受室裡。
組詞:受室的組詞可以有“受室臨”的組詞,意思是住在臨近受室區域的人。
近義詞:受室的近義詞可以是“受樓”,它指的是用來住人的樓房。
反義詞:受室的反義詞可以是“舍室”,意思是放棄住在室内的房間,主動居住在戶外或其他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