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長度。
猶審察測度。《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太師慎維深思,内觀民務,察度情僞。”《史記·趙世家》:“ 徐越 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 清 曾國藩 《複吳仲宣》:“前奉諭旨垂詢,即于閏月二十七日奏復,適 僧 邸以調 苗 函商,亦即據實轉告,日昨摺回,尚不以此議為非,飭交 僧 邸察度辦理。”
“察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觀察事物的程度或深淺,強調對事物細節的審慎判斷和測量。既可指物理層面的觀察(如長度),也可指抽象層面的分析(如情勢評估)。
物理觀察
字面指測量長度,如《史記·趙世家》中“察度功德”即通過具體标準衡量功績。
抽象分析
引申為審察測度,如《大戴禮記》記載通過“察度情僞”來辨别真僞,體現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
適用于需要精準判斷的語境,例如: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日常口語較少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揣度”“忖度”等近義詞混淆。
察度(chá d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察”和“度”兩個字組成。察度的部首是寸,總共有11筆。
察:宀(寶蓋頭)+ 寸(手)+ 屮(山)= 11畫
度:廣(廣場)+ 大(人)+ 一(一)+ 兒(兒子)= 9畫
察度一詞的字義來源于《爾雅》。在古代,察度指的是觀察和衡量事物,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
察度的繁體字為「察度」。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複,察度的古字形寫作「察㳁」。
他善于察度情況,能夠準确判斷出事情的來龍去脈。
1. 察情度勢(觀察情況,衡量形勢)
2. 察言觀色(觀察言語和臉色,揣摩他人的心思)
3. 自察自度(審視自己,評估自身能力)
查看、觀察、審視
掉以輕心、漫不經心、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