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岐塗 ”。岔路。多喻不正确的道路。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上自 遊 夏 之初,下終 秦 漢 之際,其間岐塗詭説,雖紛然競起,而餘風曩烈,亦時或獨存。”一本作“ 歧塗 ”。 清 陳恭尹 《早發新塘浦向廣州東山舟中作》詩:“傷哉逝川歎,慟矣岐途泣。”
“岐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tú,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岔路,即從主路分出的不同路徑。例如《兒女英雄傳》中提到的“歧途曲巷”,或清代王夫之所述“歧路亡羊”的典故。
比喻義
引申為錯誤的道路或方向,常用于描述因選擇不當而陷入負面境地的行為。例如“誤入歧途”,或“利令智昏,走上歧途”。
“岐途”既可指物理上的岔路,也隱喻人生或思想上的錯誤選擇。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注意現代更傾向使用“歧途”一詞。
《岐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岐”和“途”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在人生路途中遇到了分岔的路,指的是在選擇的路上迷茫、猶豫的狀态。
從構造上看,字頭“岐”的部首是山,字形由5筆構成;字尾“途”的部首是辶,字形由14筆構成。
《岐途》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離婁上》這篇文章中。後來,它被廣泛應用到文學作品中,成為一個人生哲理的代表詞語。
在繁體字中,《岐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稍有差異。例如,“途”字在金文中的寫法更為寬泛,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1. 面對人生的岐途,我們需要勇敢面對,并做出正确的選擇。
2. 他曾經在岐途上徘徊,最終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3. 對于人生的岐途,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選擇和見解。
岐角(指虛拟的分岔點)、岐路(多個道路相交處)、岐黃(指《内經》中的一種醫學理論)、岐阜(地名)、岐山(地名)等。
岔路、分岔、十字路口。
直路、單一道路、已選擇的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