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或諸侯的承嗣子(多為嫡長子)。《左傳·哀公二十年》:“ 趙孟 曰:‘ 黃池 之役,先主與 吳王 有質,曰:“好惡同之。”今 越 圍 吳 ,嗣子不廢舊業而敵之。’” 杜預 注:“嗣子, 襄子 自謂。”《史記·五帝本紀》:“ 堯 曰:‘誰可順此事?’ 放齊 曰:‘嗣子 丹朱 開明。’ 堯 曰:‘籲!頑兇,不用。’”《漢書·高後紀》:“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廟,世世勿絶,嗣子各襲其功位。” 清 侯方域 《雲起樓記》:“ 昭烈 謂 諸葛亮 曰:‘嗣子如不可輔,君自取之。’”
(2).舊時稱嫡長子。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仆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子四人:嗣子光祿主簿 縱 ,學於 樊宗師 ,士大夫多稱之;長子 元一 ……次子 景陽 、 景長 ,皆舉進士。”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嗣子》:“又﹝ 昌黎 ﹞《節度使李公墓誌銘》雲:公有四子,長曰 元孫 ,次曰 元質 ,曰 元立 ,曰 元本 。 元立 、 元本 皆 崔氏 出。‘葬得日,嗣子 元立 與其昆弟四人請銘於 韓氏 。’ 昌黎 所謂嗣子,與《漢書》正同,皆所謂嫡長子也。蓋庶出之子,雖年長于嫡出,而不得為嗣子。”
(3).舊時無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為後嗣,亦稱“ 嗣子 ”。參閱《清會典事例·戶口·旗人撫養嗣子》。
“嗣子”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法制度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稱謂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嗣子”最初特指帝王、諸侯或貴族家族的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具有法定繼承權。例如《漢書》記載“嗣子各襲其功位”,即強調嫡長子繼承地位。這一含義也延伸至普通家族,成為嫡長子的代稱。
宗族過繼制度中的拟制繼承人
當家族無子時,可從同宗近支中選擇輩分相當的男性作為“嗣子”(俗稱“過繼子”),以延續宗祧、繼承財産。嗣子與嗣父母形成拟制血親關系,需承擔祭祀和家族責任。例如《清會典事例》明确規定了旗人收養嗣子的程式。
特殊曆史場景中的擴展含義
辨析:需注意“嗣子”與“養子”的區别——前者嚴格限定同宗親屬,後者可來自外姓;此外,“嗣子”在文獻中偶爾作為繼承人的自稱使用(如《三國志》中劉禅被稱為嗣子)。
《嗣子》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傳承血脈的兒子,也可以泛指繼承人。
《嗣子》的左邊部首是口,右邊部首是子,共計11個筆畫。
《嗣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源自古漢語。它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合而成,即“嗣”和“子”,加在一起表示傳承血脈的子嗣。
《嗣子》的繁體字形為「嗣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相較于現代簡化字,古代的漢字形狀複雜,書寫過程更為繁瑣。關于《嗣子》,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形态和意義并無變化。
1. 他是家族中的嗣子,将來會繼承家族的産業。
2. 作為************人的嗣子,他承擔着巨大的責任和壓力。
1. 嗣續:傳承後繼的意思。
2. 嗣德:繼承家族美德的意思。
3. 嗣位:繼承封號或地位的意思。
1. 子嗣:指後代子孫的意思,與《嗣子》意義相近。
2. 繼承人:指繼承家族事業或地位的人。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