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俯伛的意思、俯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俯伛的解釋

低頭曲背。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趁朝空俯傴,退食自逶迤。” 宋 蘇轍 《上清辭》:“屏息以薦恪兮,退俯傴而仰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俯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俯"和"伛"兩個表示身體彎曲動作的字組合而成,主要含義指彎腰曲背,既描述具體的身體姿态,也常引申表示恭敬、謙卑的态度。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說文解字》釋為"低頭也",本義指向下低頭,如"俯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其含"屈身"之意,常與"仰"相對(如"俯仰之間")。

  2. 《說文解字》訓為"偻也",即駝背、曲身之态。《康熙字典》引《禮記·曲禮》"立毋跛,坐毋箕",鄭玄注"箕謂舒展兩足如箕舌",引申為不端正的屈身姿态。

    合成義:"俯伛"強調身體大幅前傾彎曲的姿态,常見于行禮、勞作或衰老狀态。


二、核心釋義

  1. 身體動作:彎腰曲背

    • 形容人因年老、勞累或行禮時身體前傾的姿态。

      例:

      《禮記·問喪》:"寝苦枕塊,俯伛匍匐。"(守喪時彎腰曲背,伏地爬行)。

      白居易《贖雞》詩:"俯伛啄拾,饑渴未充。"(雞彎腰啄食,饑餓未解)。

  2. 引申義:恭敬謙卑

    • 因古代行禮需躬身,故引申為恭敬順從的态度。

      例: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誰敢俯伛伛偈偈,唯唯諾諾以告人?"(誰願卑躬屈膝、唯唯諾諾地逢迎他人?)。


三、古今用法對比

古代用法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禮儀、勞作或衰老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見于成語或仿古語境
含恭敬、謙卑的褒貶色彩 中性描述身體姿态,如"俯伛提攜"(指老人彎腰牽孩童)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俯伛"詞條釋為"彎腰曲背",引《禮記》《柳河東集》為例。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明确區分"俯""伛"本義,并注解合成詞的文化内涵。
  3. 《辭源》(第三版,2015):指出其引申義"恭敬貌",溯源至《禮記》鄭玄注。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彎着腰"并附例"俯伛而行"。

五、學術延伸

王力《古漢語字典》強調"俯伛"屬同義複詞,與"伛偻""俯仰"構成近義關聯,反映古漢語構詞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俯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一、基本釋義 “俯伛”讀作fǔ yǔ,意為低頭曲背,多用于形容人彎腰低頭的姿态。該詞由“俯”(低頭)和“伛”(駝背)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并列式結構。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用例:宋代王禹偁《谪居感事》詩中有“趁朝空俯傴,退食自逶迤”,蘇轍《上清辭》亦用“退俯傴而仰俟”,均以“俯伛”表現恭敬或衰老的姿态。
  2. 語境分析:多用于古漢語書面表達,既可指因年老體衰而駝背,也可表示謙卑恭敬的動作,如行禮或侍奉時的姿态。

三、相關詞彙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擇“躬身”“彎腰”等更通俗的詞彙。

建議參考來源網頁或古漢語詞典獲取更多例句及擴展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白蓮池百省闆花禀服賓星沖儉初等小學楚賦抵極抖空竹獨自惡虖飜覆方道彰翻砂煩性奉命奉天拂帚割削過勁韓湘潢池弄兵交部解惰今愁古恨旌簡進門喜謹重激起激矢救患悃誠立方陵冒馬庌門戶差撥模鑄賠補企求忍惡上竿掇梯山嵎生猛沈毅實墩墩吮瘡説本鎖窗坦腹東床圖說外場望眼巴巴無蕲香肉崄些兒宵遯逍遙自在蟹螺西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