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私心殘害人民。《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
“私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用私心殘害人民的行為或人。該詞由“私”(指個人、自私)和“賊”(指傷害、殘害)組合而成,強調因個人私利而損害公衆利益。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 此處通過自然現象隱喻濫用刑罰、以權謀私的行為會帶來負面影響。
3. 字義分解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批判性語境,描述官員或當權者因私欲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借喻類似現象。
提示: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分析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用法,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私賊是指進行私下、悄悄地偷盜、破壞、傷害等不法行為的人。私賊行為違法,是社會上的不良分子。
私賊的拆分部首是一貝,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私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私賊指的是那些不受國家法律約束,進行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的人。
私賊的繁體字是「私賊」。
在古代,私賊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其中一種古時的寫法是「咨賊」,另一種寫法是「咨戥」。
1. 這個城市裡流竄着一夥私賊,大家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財物和安全。
2. 政府加大了打擊私賊的力度,希望能夠淨化社會環境。
1. 扒手:指偷竊他人財物的人。
2. 盜賊:指從事盜竊行為的人。
3. 強盜:指使用暴力手段進行搶劫的人。
4. 阿谀奉承:指為了讨好他人而言聽計從。
1. 盜賊
2. 劫匪
3. 竊賊
1. 義士
2. 正派人士
3. 公德心強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