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籍的意思、冒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籍的解釋

(1).假冒籍貫。《舊唐書·薛登傳》:“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勳而竊級。”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國家取士,從郡縣至分試,俱有冒籍之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家小兒要出來應考,怕學裡説是我冒籍。” 茅盾 《色盲》四:“以前童生赴考,不是常有攻讦别人冒籍之類的把戲麼?”

(2).指假冒籍貫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是個冒籍,不敢考。” 葉聖陶 《線下·馬鈴瓜》:“‘那邊有個冒籍!’突然聽見這樣一句響亮而含有命令意味的警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指通過冒充他人籍貫或戶籍身份以獲取不正當權益的行為。該詞由“冒”(冒充)與“籍”(戶籍、籍貫)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現延伸至對戶籍身份造假現象的統稱。

從曆史語境分析,冒籍在古代科舉中表現為考生為獲得區域性的錄取優勢,僞造戶籍或籍貫信息參加考試。例如明代《禮部志稿》記載,部分考生“冒畿輔之籍以幸進”,即假冒京城周邊戶籍以提高中榜概率。清代《欽定科場條例》更明文規定對冒籍者“褫革功名,永不準考”,顯示其行為具有明确的法律否定性。

現代法律框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二十條将冒籍行為定義為“僞造、變造戶口證件”,屬于危害戶籍管理秩序的違法行為。典型表現為通過虛假材料獲取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分配資格。文學作品中亦存相關描寫,如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冒籍應考”情節,生動反映該現象的社會影響。

語言學角度,《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假冒籍貫”,《現代漢語分類詞典》歸入“欺詐行為”語義場,強調其通過身份僞裝達成不正當目的的核心特征。該詞在當代使用中常與“高考移民”“學區房戶籍造假”等社會現象關聯,體現語義場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冒籍指假冒籍貫的行為,尤其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基本含義:冒籍即通過僞造或謊報籍貫,以獲取考試、任職等資格或規避限制。這種行為常見于古代科舉考試中,因不同地區錄取名額和标準不同,考生可能通過冒籍提高錄取機會。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關聯

  1. 科舉制度弊端:自唐代起,冒籍已被視為科考舞弊行為。如《舊唐書》記載:“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勳而竊級”。明清時期,政府明确禁止冒籍,并建立嚴格的籍貫核查制度,例如童生考試需确認無“刑、喪、冒籍”等情況。
  2. 清代稽查措施:清朝規定考生需在本籍或寄籍地報考,并定期核查官員及考生籍貫真實性,稱為“稽查冒籍”。

三、文學與實例

  1. 文學作品例證:《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冒籍現象,如第三十二回描述考生因冒籍身份不敢應考。近代作家葉聖陶在《馬鈴瓜》中亦通過角色對話反映冒籍的社會影響。

四、影響與後果

冒籍不僅擾亂考試公平性,還可能引發社會矛盾。明清時期一旦查實,考生将被取消資格并受懲處,官員亦需承擔失察之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閱《新修嶽陽縣志》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侶拔尖寶輿鬓亂钗橫承福穿鼻玳席地丑力敵地球物理學棟隆對打多情法鏡伐取伏辰赴命複蘇改曲易調甘冽貴種國志鶴歸環鑽華星秋月曶鼎回穴渾括胡粵尖快藉手津衢紀弦巨舋麟台監論思覓迹尋蹤末官拍浮跂踦豈止人行橫道線人緣冗費商羽審批權豕交勢力圈稅第四方蘇丹港抟聚土幫土皇上萬民塗炭危駭五領吳趨烏托邦鹹韺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