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冒籍貫。《舊唐書·薛登傳》:“或冒籍以偷資,或邀勳而竊級。”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國家取士,從郡縣至分試,俱有冒籍之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家小兒要出來應考,怕學裡説是我冒籍。” 茅盾 《色盲》四:“以前童生赴考,不是常有攻讦别人冒籍之類的把戲麼?”
(2).指假冒籍貫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是個冒籍,不敢考。” 葉聖陶 《線下·馬鈴瓜》:“‘那邊有個冒籍!’突然聽見這樣一句響亮而含有命令意味的警告。”
冒籍指假冒籍貫的行為,尤其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冒籍不僅擾亂考試公平性,還可能引發社會矛盾。明清時期一旦查實,考生将被取消資格并受懲處,官員亦需承擔失察之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閱《新修嶽陽縣志》等曆史文獻。
冒籍(mào jí)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冒是第一個字,由冖和早組成,冖是部首,早是筆畫,意為遮蔽,拱手,引申為頂替、代替等。籍是第二個字,由竹和舄組成,竹是部首,舄是筆畫,原意是竹箧子,引申為書籍、名冊等。
《冒籍》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成公四年》,原文是“惟有冒籍士,則民多而主少”。表示遮蔽本來的資質,用冒籍之人頂替居世要職的人。後來引申為以次充好,将就應付的意思。
《冒籍》的繁體字為「冒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冒」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曾經寫作「冃」。而「籍」字的寫法也有「薺」的變體,表示草名的含義。
她的能力不足以勝任這個職位,隻能冒籍頂替。
1. 冒名頂替:以假冒真,冒充他人的身份。
2. 冒險:冒着危險行動。
3. 冒失:行事魯莽,不加考慮。
1. 代替
2. 替代
1. 原質原色
2. 本尊本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