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私心残害人民。《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
“私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进行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用私心残害人民的行为或人。该词由“私”(指个人、自私)和“贼”(指伤害、残害)组合而成,强调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
2.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 此处通过自然现象隐喻滥用刑罚、以权谋私的行为会带来负面影响。
3. 字义分解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批判性语境,描述官员或当权者因私欲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可借喻类似现象。
提示: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分析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或用法,可参考《汉书》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私贼是指进行私下、悄悄地偷盗、破坏、伤害等不法行为的人。私贼行为违法,是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私贼的拆分部首是一贝,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私贼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私贼指的是那些不受国家法律约束,进行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人。
私贼的繁体字是「私賊」。
在古代,私贼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些不同。其中一种古时的写法是「咨賊」,另一种写法是「咨戥」。
1. 这个城市里流窜着一伙私贼,大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财物和安全。
2. 政府加大了打击私贼的力度,希望能够净化社会环境。
1. 扒手:指偷窃他人财物的人。
2. 盗贼:指从事盗窃行为的人。
3. 强盗:指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抢劫的人。
4. 阿谀奉承:指为了讨好他人而言听计从。
1. 盗贼
2. 劫匪
3. 窃贼
1. 义士
2. 正派人士
3. 公德心强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