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詳細解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解釋
[An artis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必須先使工具精良;也指工作要得到好結果,必須先有好的器具
詳細解釋
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精良。《論語·衛靈公》:“ 子貢 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邢昺 疏:“将答為仁,先為設譬也。若百工欲善其所為之事,當先脩利所用之器。” 漢 王符 《潛夫論·本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故将緻太平者,必先調陰陽。”
專業解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著名成語,蘊含着深刻的哲理,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 工: 指工匠、工作者。
- 欲: 想要,希望。
- 善: 做好,完善(動詞)。
- 其: 代詞,指代“工”所從事的。
- 事: 事情,工作。
- 必: 必須。
- 先: 首先。
- 利: 使鋒利,磨快;引申為使精良、準備好。
- 器: 工具,器具。
- 字面意思: 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必須先使他的工具鋒利精良。
- 核心含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必須首先創造或準備好精良、合適的工具或條件。它強調了充分的準備是成功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
二、 出處與背景
- 該成語出自儒家經典《論語·衛靈公》。原文為: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語境: 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沒有直接回答“仁”是什麼,而是用這個比喻來說明:想要實踐仁德(“善其事”),就需要創造有利的條件(“利其器”)。具體來說,就是要選擇在一個好的國家居住,侍奉那裡賢明的大夫,結交那裡有仁德的士人。孔子以此強調環境、人際交往等外在條件對于内在修養(行仁)的重要輔助作用。
- 引申: 雖然孔子是在談道德修養,但這個比喻本身具有普適性,被後人廣泛引申應用于學習、工作、生産、科研、軍事等各個領域,強調工具、方法、資源、知識、技能等準備工作的關鍵性。
三、 深層含義與應用
- 強調準備的重要性: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倉促上陣。事先準備好合適的、精良的工具(包括物質工具、知識技能、信息資源、人脈關系、計劃方案等),是提高效率、保證質量、達成目标的基礎。
- 注重方法與工具: 好的方法和得力的工具能事半功倍。選擇正确的方法和優化工具,是提升工作效能的關鍵環節。
- 條件創造: 成功往往依賴于一定的客觀條件。主動創造或選擇有利于成功的環境、平台、資源等“利器”,是明智之舉。
- 學習與積累: 在追求學問或技能時(“善其事”),必須先打好基礎,學習必要的知識和方法(“利其器”)。沒有紮實的基礎,難以達到精深的境界。
- 普遍指導意義: 適用于個人發展、企業管理、國家建設等各個層面。例如:
- 學生要取得好成績(善其事),需要先掌握學習方法、準備必要的學習資料(利其器)。
- 企業要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善其事),需要引進先進設備、優化流程、培訓員工(利其器)。
- 科研人員要攻克難題(善其事),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先進的實驗設備、充分的信息支持(利其器)。
四、 總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生動的比喻,精辟地闡述了準備工作對于成功完成任務的極端重要性。它告誡人們,在着手進行任何工作或追求任何目标之前,務必重視并做好工具、方法、知識、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充分準備。這句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實踐智慧的結晶,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來源:
- 《論語·衛靈公》 (原始出處):作為儒家經典,《論語》的權威性毋庸置疑。該句的直接來源可追溯至此。可參考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出版的《論語》譯注本。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成語的釋義嚴謹、全面、權威。其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收錄和解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專門針對古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對成語中關鍵字的古義及成語的整體含義有精準闡釋。
- 《中國成語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成語全面,解釋詳盡,注重考源和流變,是研究成語的重要參考書。
網絡擴展解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論語·衛靈公》,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貢“如何修養仁德”時提出的觀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面含義
- 工:工匠或從事具體工作的人。
- 善其事:完美完成工作(“善”意為完善、做好,“事”指具體任務)。
- 利其器:使工具鋒利有效(“利”為使動用法,意為優化;“器”指工具或手段)。
二、深層内涵
孔子以工匠為喻,強調準備工作的重要性:
- 工具層面:工匠需先打磨工具才能高效工作,引申為做事前需優化物質條件。
- 人際層面:原文後續提到“事大夫之賢者,友士之仁者”,指出修養仁德需借助賢能的人際環境。
- 現代意義:適用于學習、科研、項目管理等領域,強調資源整合、技能儲備等前期準備。
三、文化關聯
該句與俗語“磨刀不誤砍柴工”異曲同工,均體現中華文化中對“未雨綢缪”智慧的推崇。英文翻譯為“A workman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可通過《論語》原文()或成語詞典()進一步了解其哲學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拔爪邊緣匕鬯不驚不争蠶絲産兒車駕誠説椿壽詞學翠勺焠針導以取保得姓丁胥飛化覆埋臯渚挂一鈎子過君過目海次截止濟濟洋洋積勞成疾酒杯久違軍勢距人千裡可喜狼籍連底躐竊陋汙陋庸胪雲麥餌溟滓南唐泥糊糊屏蔽門千古一轍翹車峭削騎官契令傾亡情興寝想剡中聖聰勝蹟勢力眼失體速效探支恸哭慰勉聞婦無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