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非常悲慘。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闌駕上書》:“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懽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啼天哭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呼天喊地、聲嘶力竭地哭號,常用來表達極度的悲痛或悔恨。其哭聲之大,仿佛能傳遍天地,多用于極端悲傷的場景。
源自元朝陶宗儀《南村辍耕錄·闌路駕上書》:“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此句通過對比官員與百姓的情緒,凸顯民間疾苦的慘狀。
“呼天喊地”與其含義相近,均表示悲痛至極的哭喊。
適用于描述喪親之痛、重大打擊後的情緒崩潰,或文學作品中渲染悲劇氛圍。例如:“聽聞噩耗,她頓時啼天哭地,幾近昏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南村辍耕錄》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4、5等)。
《啼天哭地》是一個成語,意為哭得聲嘶力竭、聲音震天動地。形容悲傷或悲痛到了極點。
成語《啼天哭地》的拆分部首為口、屍、亻,拆分筆畫為16畫。
《啼天哭地》這個成語出自《易經·系辭上》:“夏啟啼于泗、洧,哭于衡、噫。澤畎枯,魚鳥罷。”其中“夏啟啼于泗、洧,哭于衡、噫”是說夏啟哭得聲嘶力竭、聲音震天動地。
《啼天哭地》的繁體寫法為「啼天哭地」。
在古時候,成語《啼天哭地》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現代使用的寫法仍然是「啼天哭地」。
他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整夜都在啼天哭地,傷心欲絕。
啼聲、哭泣、天翻地覆。
悲痛欲絕、痛不欲生、哀聲載道。
歡天喜地、笑逐顔開、樂不可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