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鋒利的武器。《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司徒期 因三匠與 拳彌 以作亂,皆執利兵,無者執斤。” 漢 賈誼 《過秦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宋 秦觀 《王樸論》:“壯士操利兵於深山之中。”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所當有利兵堅盾,環衛其身。”
“利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利”指鋒利、銳利,“兵”指兵器或軍隊。組合後字面含義為“鋒利的武器”。例如《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記載:“皆執利兵,無者執斤”,即叛亂者手持鋒利兵器,無兵器者則持斧頭。
引申含義
在成語“堅甲利兵”中,“利兵”與精良铠甲并列,代指強大的軍事裝備或國防力量。如《孟子》提到“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強調精良軍備的重要性。
古籍引用
近現代用例
魯迅在《破惡聲論》中寫道“所當有利兵堅盾,環衛其身”,借“利兵”象征防衛力量。
現代語境中,“利兵”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強調武器精良或軍事策略。例如:“在冷兵器時代,利兵是決定戰争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注: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例句出處,可參考《左傳》《過秦論》等文獻。
利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構成:利(刀)和兵(士),是刀兵士兵的意思。
利兵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利:刀(刀片)+ 4畫
兵:八(八字形)+ 7畫
利兵這個詞來源于古漢字,是漢字演變而來的。在繁體字中,利兵的書寫形式是「利兵」,與簡體字類似。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很多變體,但利兵的基本形态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一些關于利兵的例句:
一些組詞相關于利兵:
利劍、兵器、兵營、兵戈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刀兵、戰士、武士等。
一些反義詞包括:文官、和平、文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