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蹇蹶 ”。1.困頓颠蹶。《魏書·古弼傳》:“吾聞築社之役,蹇蹷而築之,端冕而事之,神與之福。” 唐 羅隱 《經耒陽杜工部墓》詩:“驥騄喪來空蹇蹶,芝蘭衰後長蓬蒿。”
(2).步履緩慢貌。 元 王恽 《玉堂嘉話》卷三:“風日晴暖,策杖蹇蹶,雍容林邱之下,清江白石之間。”
以下是對詞語“蹇蹷”的詳細解釋:
拼音與結構
讀音為 jiǎn jué(注音:ㄐㄧㄢˇ ㄐㄩㄝˊ),由“蹇”(上下結構)和“蹷”(左上包圍結構)組成。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中,如描述人物遭遇困境時的狀态,或刻畫行動遲緩的樣貌。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漢語辭海》或相關古漢語詞典(來源:、)。
《蹇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跛行、跛腳。
《蹇蹷》的部首是“足”,總共有14畫。
《蹇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它最初的寫法是“足”和“隹”,表示一隻跛足的鳥。後來,古人将其簡化為現在的樣子。
《蹇蹷》的繁體字是「蹶」。
在古代,蹇蹷的寫法略有不同。它們的形狀分别是: 「蹇」 :左邊是“足”,右邊是“兼”。 「蹷」:左邊是“足”,右邊是“卻”。
1. 他的腿受傷了,所以走起路來有些蹇蹷。 2. 小狗在公園裡追着球跑,卻因為不小心撞到樹上,現在跑步有些蹇蹷。
1. 跛行:意為跛腳行走。 2. 跛足:意為腳跛的狀态。
1. 跛腳:意思與蹇蹷相同,都表示行走困難。 2. 踉跄:意為行走時身體不穩、交錯。
暢行:意為行走自如、順利。與蹇蹷的意思截然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