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死谏的意思、死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死谏的解释

冒死进谏。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顾吾与若母两人老耳,死諫是尔职,不死是圣天子恩厚无量也。”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终念生全之德,其无忘死諫之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死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现象,指大臣为坚持谏言而冒死进谏的行为,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义与基本含义

“死谏”的字面含义为“以死劝谏”,即臣子为纠正君主过失或推行主张,明知可能触怒统治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仍坚持进谏。这种行为被视为文官的最高职责,与武将的“死战”并称,形成“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价值观。

二、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1. 忠君报国的极端表达:通过舍命进谏彰显对君主的忠诚,如明代杨继盛在《鸣凤记》中以“尸谏”明志,即便死后仍通过尸体传递谏言。
  2. 士大夫的精神标杆:这种行为不仅是政治手段,更是儒家“舍生取义”思想的实践,如比干因谏商纣王被剖心,成为“天下第一仁”的象征。
  3. 谏诤制度的补充:在君主专制下,当常规劝谏失效时,“死谏”成为以生命为代价唤醒君主的最后方式。

三、历史案例与争议

四、相关概念辨析

这一行为虽随着封建制度消亡而消失,但其蕴含的“以道事君”精神仍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遗产。如需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中的具体事件列举。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死谏的意思

「死谏」是指为了忠诚于国家和皇帝,不惜冒着丧生的风险勇敢地进谏上书,直言劝谏的意思。

部首和笔画

「死谏」的部首是「歹」,笔画数是六画。

来源

「死谏」一词最早出自于《史记》中的《对武安君书》:“臣知死谏上书。”

繁体

「死諫」是「死谏」的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死谏」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例句

1. 为了维护天下百姓的利益,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谏。

2. 老臣勇敢地进行死谏,却得不到君主的接受和理解。

组词

臣谏、进谏、勇谏、直谏

近义词

谏诤、规谏、进言、进谏

反义词

阿谀、谄谀、奉承、逢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