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籍的意思、死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籍的解釋

迷信謂陰司登錄人死期的冊籍。 唐 白居易 《寄盧少卿》詩:“《老》誨心不亂,《莊》誡形太勞,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贈别郭虛舟煉師五十韻》:“嗟我天地間,有術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死籍”是一個相對生僻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記錄死亡信息的簿冊或名冊。這一概念主要源自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道教文化以及志怪文學,常與“生籍”(記錄生者信息的簿冊)相對,象征着由神靈或冥府掌管的人類生死命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二、文獻例證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典志怪小說、道教典籍及民間傳說:

  1. 《聊齋志異·卷一·王六郎》:

    “稽生死籍,此役屬閻羅。”

    此處“生死籍”即包含“死籍”,指閻羅王掌握的記錄生死的簿冊。 來源:蒲松齡《聊齋志異》

  2.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五·報應》:

    “(北鬥)司生司殺,養物濟人……其有死籍者,天曹削其生名。”

    明确指出北鬥星君掌管生死,對“死籍”上的人會削除其在“生籍”中的名字。 來源:李昉《太平廣記》,引道教典籍

  3. 《酉陽雜俎·前集卷之二》:

    “泰山府君掌死籍。”

    反映了泰山府君(東嶽大帝)掌管“死籍”的民間信仰。 來源:段成式《酉陽雜俎》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死籍”極少用于日常口語,主要出現在:

  1. 學術研究: 探讨中國古代宗教、民俗、生死觀時引用古籍原文。
  2. 文學創作: 奇幻、仙俠類作品借用該詞營造神秘氛圍。
  3. 文化闡釋: 用于解釋傳統信仰中關于生死命定的象征體系。

“死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承載生死宿命觀的象征性詞彙,特指冥府或神靈掌握的記錄死亡信息的簿冊。其意義根植于道教神學、民間信仰及志怪文學,反映了古人對于生命有限性的認知和對超越死亡的想象。

網絡擴展解釋

“死籍”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民間信仰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基本釋義
“死籍”指迷信觀念中陰間記錄人類死亡日期的冊籍。該詞由“死”(死亡)和“籍”(名冊)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記錄死亡的名冊”。

文化溯源
該概念最早可見于唐代文獻,例如白居易在《寄盧少卿》詩中寫道:“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表達通過修身養性試圖延壽的願望;《同微之贈别郭虛舟煉師五十韻》中“得可逃死籍”則暗含道教對生命掌控的追求。

現代理解
當代語言使用中,“死籍”已退出生僻詞範疇,主要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涉及民俗文化的場景。其核心意象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死觀的具象化表達。

注音與拼音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文學作品引述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郎君罷甿貝辂變意赤黑褫氣俦拟當塗高得壹錢鬥攢端莊獨婦山煩積鐇镢發摘憤王婦工革滅攻诘管節寒碜好事天悭核物何限鴻路黃澒黃奴嘩世取名件舉假人嘉石襟懷苴稭鵾柱拉話麗缛樓羅曆綠林豪士馬草蠻夷大長迷誤内證年頭盤遊飯奇蟲旗甲青蒻親媚棄人踆踆三何上世庶鳥鼠齧蠹蝕述敍松音萬夫不當文山無性溪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