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信謂陰司登錄人死期的冊籍。 唐 白居易 《寄盧少卿》詩:“《老》誨心不亂,《莊》誡形太勞,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贈别郭虛舟煉師五十韻》:“嗟我天地間,有術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屍。”
“死籍”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民間信仰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基本釋義
“死籍”指迷信觀念中陰間記錄人類死亡日期的冊籍。該詞由“死”(死亡)和“籍”(名冊)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記錄死亡的名冊”。
文化溯源
該概念最早可見于唐代文獻,例如白居易在《寄盧少卿》詩中寫道:“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表達通過修身養性試圖延壽的願望;《同微之贈别郭虛舟煉師五十韻》中“得可逃死籍”則暗含道教對生命掌控的追求。
現代理解
當代語言使用中,“死籍”已退出生僻詞範疇,主要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涉及民俗文化的場景。其核心意象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死觀的具象化表達。
注音與拼音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學術讨論或文學作品引述場景。
《死籍》是指已故人士的登記冊或檔案,記錄了其死亡相關信息的文書。這些信息通常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因等。死籍是用來管理和歸檔已故人士的重要文件。
《死籍》由部首“歹”和“竹”組成,總共有16個筆畫。
《死籍》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明代楊慎《紀龍堂合集》:“若欲從行伍外錄用者,應為掃埽其中,行報死籍。”(若要從行伍外面招錄人員,就要先清理其中,登記報告入死籍。)
《死籍》的繁體字為「死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然而,《死籍》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沒有較大的變化。
1. 這個《死籍》記錄了我們家族幾代人的信息。
2. 我們需要準備一本《死籍》用于備案。
死地、死亡、死屍、死寂。
死亡名冊、逝者名單、死亡登記冊。
生籍、生存名冊、存活登記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