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咬蟲蛀。 鄭觀應 《盛世危言·藏書》:“海内藏書之家指不勝屈。然子孫未必能讀,戚友無由借觀,或鼠齧蠧蝕,厄於水火,則私而不公也。”
“鼠齧蠹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ǔ niè dù sh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字面含義
由“鼠齧”(老鼠啃咬)和“蠹蝕”(蛀蟲侵蝕)組成,字面指書籍、物品等被老鼠啃咬或蟲蛀損壞的現象。例如清代鄭觀應在《盛世危言·藏書》中描述藏書損毀時提到“鼠齧蠹蝕,厄于水火”,強調因蟲蛀鼠咬或水火災害導緻書籍難以保存。
比喻意義
該成語多用于比喻小問題長期積累,最終造成嚴重損害。例如微小隱患若長期忽視,可能像鼠咬蟲蛀一樣逐漸侵蝕整體結構,導緻崩潰。部分資料也提到其可形容“微小而無價值的事物”,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使用場景
常見于描述需要長期維護的事物,如古籍保存、建築維護或組織管理中的細節疏漏。例如:“這座古建築若再不修繕,恐遭鼠齧蠹蝕,難以複原。”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積微成著”“蟻穴潰堤”;相關詞語如“蟲咬鼠齧”“漲齧城郭”等。
該成語既描述具體的蟲蛀鼠咬現象,更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警惕看似微小的破壞力。
《鼠齧蠹蝕》這個詞形容事物被鼠類或蛀蟲侵蝕,造成嚴重的損壞或破壞。
《鼠齧蠹蝕》由鼠 (鼠 + 0畫)、 齧 (牙 + 8畫)、蠹 (蟲 + 18畫) 和 蝕 (蟲 + 7畫) 四個部分組成。
《鼠齧蠹蝕》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在故事中,鼠類和蛀蟲被描繪成能夠侵蝕和破壞人類糧食與財物的邪惡生物。因此,這個詞被用來形容物品被蛀蟲或老鼠啃咬而受到嚴重損害。
繁體字中,鼠齧蠹蝕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鼠齧蠹蝕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并沒有明确的文獻來證實具體的古漢字寫法。
1. 這本書已經鼠齧蠹蝕得幾乎無法閱讀。
2. 資料被蠹蟲蠶食後,變得鼠齧蠹蝕,無法恢複。
1. 老鼠 (lǎo shǔ):指鼠類動物。
2. 齧齒 (niè chǐ):指長有兩對特化的門齒,用于咬嚼的哺乳動物。
3. 蛀蟲 (zhù chóng):指以蛀食為生活方式的昆蟲。
1. 鼠蝕 (shǔ shí):與鼠齧蠹蝕意思相似。
2. 鼠蟻侵蝕 (shǔ yǐ qīn shí):形容鼠類和蟻類的侵蝕破壞。
1. 完好如初 (wán hǎo rú chū):表示物品狀态完全不受損害。
2. 完美無缺 (wán měi wú quē):表示沒有任何瑕疵或損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