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私以禮物拜會出使國之國君。《禮記·聘儀》:“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緻饔餼。” 陳澔 集說:“私覿,私以己禮物覿見主國之君。”《荀子·大略》:“聘,問也;享,獻也;私覿,私見也。” 王先謙 集解:“私覿,以臣禮見,故曰私見。” 唐 儲光羲 《尚書省受誓誡贻太廟裴丞》詩:“裴回念私覿,悵望臨清汜。”
(2).指私觌之禮物。 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貢圖傳>序》:“乃詔太子詹事 韋宗卿 、祕書少監 呂述 往蒞賓館,以展私覿,稽合同異。”《續資治通鑒·宋孝宗隆興二年》:“今日養兵之外,又有歲币;歲币之外,又有私覿;私覿之外,又有正旦、生日之使。”
(3).同僚間的非公事相見。《南史·蕭惠基傳》:“尚書令 王儉 朝宗貴望, 惠基 同在禮閣,非公事不私覿焉。”
“私觌”(sī dí)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術語,主要用于外交或官場場景,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使者私下以禮物拜見出使國的國君。這一行為在《禮記·聘儀》和《荀子·大略》中均有記載:
在部分文獻中,“私觌”也指代這類私人會見中饋贈的禮品。例如唐代李德裕曾提及“展私覿”以完成外交任務,此處即指禮物的交換。
據部分釋義擴展,該詞還可用于描述官員之間的私人往來,如日常問候或非正式事務的溝通。
“私觌”體現了古代禮制的細緻分層,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中,區分“公”與“私”的禮儀至關重要。現代語境下,該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制度時仍具參考價值。
私觌(sī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私下裡指點、指教。在古代常常以此表示對他人的指導或傳授經驗的行為。
私觌的部首是示(礻)部,全字共有8個筆畫。
私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孟子·離婁上》一書。在繁體字中,私觌的寫法為「私覬」。
在古代,私觌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辭源》中記載的古代寫法為「厷逿」。
1. 他經常在私觌中傳授他人寫作的技巧。
2. 私觌之間的交流對于提升技能來說極為重要。
1. 私辟(sī bì):私下開辟或開設,泛指暗地裡成立或設立。
2. 觌見(jì jiàn):相約見面。
3. 私密(sī mì):不公開或不為人所知的,保密。
1. 私下教授
2. 個别指導
3. 私下傳授
公開指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