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ccato;intermittently] 時而中斷,時而繼續
他一手扶着犁把,斷續地吆喝着牲口
時而中斷,時而接續。 南朝 齊 王融 《巫山高》詩:“煙霞乍舒卷,猿鳥時斷續。”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那 白氏 歌這一曲,聲氣已是斷續,好生喫力!”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沿路聽見斷續的歌聲:有從沿河的妓樓飄來的,有從河上船裡度來的。”
“斷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時而中斷,時而繼續”,形容事物或動作的不連貫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由“斷”(停止、斷開)和“續”(接續、持續)組成,表示兩種狀态的交替出現。例如:和均提到“斷續地吆喝牲口”,描述動作的間歇性。
詞性擴展
可作形容詞(如“斷續的聲音”)或副詞(如“斷續地工作”),具體語境決定用法。
古典文獻
最早見于南朝齊王融《巫山高》詩:“煙霞乍舒卷,猿鳥時斷續”,描繪自然景象的斷續變化(、)。
現代作品
人教版語文教材《月光曲》中“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被引用為典型例句。
在中醫藥中,“斷續”也指川續斷(、),一種補肝腎、強筋骨的中藥材,但此用法與詞彙本義無關,屬同名異義現象。
總結來看,“斷續”通過具體語境可靈活表達不連貫的狀态,既可用于具象描述,也能用于抽象表達。
斷續(duàn x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斷”和“續”兩個字組成,用來形容事物的間斷和連接。
部首:斷字的部首是“矢”,續字的部首是“纟”。
筆畫:斷字共有四筆,續字共有六筆。
來源:斷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如何使人斷續可就者?”
繁體:斷續的繁體是「斷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斷續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狀和結構仍然是“斷”和“續”。
例句:
1. 手機信號在山區斷斷續續,沒有穩定的網絡連接。
2. 他的呼吸聲斷斷續續,顯露出他心情的不穩定。
組詞:斷開、斷電、續寫、續航。
近義詞:間斷、停滞、中斷。
反義詞:連續、持續、接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