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絲綢之路的意思、絲綢之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絲綢之路的解釋

[the Silk Road] 古代由中國經古波斯國到歐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國以産絲綢著稱,所以被稱作“絲綢之路”

詳細解釋

(1).指古代由 中國 通向 歐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養蠶、缫絲、織綢。到了 漢 代,制造絲綢的技術又有了提高。 西漢 張骞 出使 西域 後,我國制造的絲綢運輸到 中亞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羅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驚奇和喜愛,人們便把我國稱為“絲國”,把這條商路稱為“絲綢之路”,或簡稱“絲路”。其主要路線:東起 漢 都 長安 ,向西經 河西走廊 到達 敦煌 ,從 敦煌 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沿 昆侖山 北麓經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經 羅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經 庫車 、 阿克蘇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蔥嶺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經 波斯 往 地中海 諸國。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亦多通過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東西方各種經濟和文化。“絲綢之路”的支線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國南部直接西航,或經由 滇 緬 通道再自今 緬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運,或經由 中亞 轉達 印度半島 各港,再由海道西運。絲綢之路在曆史上促進了 歐 、 亞 、 非 各國和 中國 的友好往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連接東西方的重要貿易與文化通道,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曆史背景兩方面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指古代始于中國,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及歐洲的陸上商路。因中國絲綢為主要貿易商品而得名,後泛指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路線。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自中國長安(今西安)經中亞通往地中海各國,因中國絲綢經此路西運而得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曆史背景與核心内涵

  1. 起源與命名

    西漢時期張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前119年)後正式開通,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至中亞、西亞,終達地中海沿岸。絲綢作為代表性商品,成為東西方貿易的象征。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

  2. 路線演變

    包含陸上絲綢之路(分北、中、南三道)與海上絲綢之路(唐宋後興起)。陸路主線:長安→敦煌→玉門關/陽關→帕米爾高原→波斯→羅馬;海路從廣州、泉州出發,經東南亞至印度、阿拉伯半島。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文化意義

    不僅是貿易通道,更促進了宗教(佛教、伊斯蘭教東傳)、技術(造紙術、印刷術西傳)、物種(葡萄、胡桃傳入中國)及藝術(敦煌壁畫融合中西風格)的跨文明交流。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三、現代引申義

該詞現泛指中外文明互鑒的橋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象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精神。

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絲綢之路項目專題)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中國與歐亞大陸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道,其名稱源于中國絲綢在貿易中的核心地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及北非之間的陸海貿易網絡,以絲綢為主要商品得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該名稱,後成為通用術語。

  2. 曆史背景
    西漢時期(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兩次出使西域(前139年、前119年),打通中原與西域的聯繫,标志着陸上絲綢之路的正式形成。


二、主要組成部分

  1. 陸上絲綢之路

    • 路線:起點為西漢長安(今西安)或東漢洛陽,經甘肅、新疆,穿越中亞(如烏茲别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西亞(如波斯),最終抵達地中海沿岸(如羅馬)。
    • 功能:運輸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同時傳播佛教、造紙術等文化技術。
  2. 海上絲綢之路

    • 路線:從中國東南沿海(如廣州、泉州)出發,經南海、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半島和東非。
    • 功能:貿易香料、寶石,并促進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傳播。

三、曆史影響

  1. 經濟與文化交流
    除商品貿易外,佛教、景教、伊斯蘭教通過絲路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如造紙術)則西傳至歐洲。

  2. 政治與軍事意義
    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保障商路安全,班超等人物通過外交與軍事手段鞏固絲路暢通。


四、現代延伸

當代“一帶一路”倡議借鑒了絲綢之路的曆史内涵,旨在重建亞歐非經濟文化聯繫。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百科或學術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船辯巧嶒崚谄害懲辦敕局崇宏傳鉢袋床席串幛搗大盜鐘得蔔對玩呃呃防冬犯順鳳集附權扶手躬親寡闇古都都古蠱規範過耳風海夷還珠會理鹘握節育寄奉禁坰倔奇局數康梁莅臨鈴架悶哽妙略目不别視南苑盼倩朋充破甲企待輕猾日記簿柔聲三十二名臣少弟聖節繩絡首鄉完納晩夜微知文康無寄霄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