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ilk Road] 古代由中國經古波斯國到歐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國以産絲綢著稱,所以被稱作“絲綢之路”
(1).指古代由 中國 通向 歐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養蠶、缫絲、織綢。到了 漢 代,制造絲綢的技術又有了提高。 西漢 張骞 出使 西域 後,我國制造的絲綢運輸到 中亞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羅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驚奇和喜愛,人們便把我國稱為“絲國”,把這條商路稱為“絲綢之路”,或簡稱“絲路”。其主要路線:東起 漢 都 長安 ,向西經 河西走廊 到達 敦煌 ,從 敦煌 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沿 昆侖山 北麓經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經 羅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經 庫車 、 阿克蘇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蔥嶺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經 波斯 往 地中海 諸國。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亦多通過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東西方各種經濟和文化。“絲綢之路”的支線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國南部直接西航,或經由 滇 緬 通道再自今 緬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運,或經由 中亞 轉達 印度半島 各港,再由海道西運。絲綢之路在曆史上促進了 歐 、 亞 、 非 各國和 中國 的友好往來。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中國與歐亞大陸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道,其名稱源于中國絲綢在貿易中的核心地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及北非之間的陸海貿易網絡,以絲綢為主要商品得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該名稱,後成為通用術語。
曆史背景
西漢時期(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兩次出使西域(前139年、前119年),打通中原與西域的聯繫,标志着陸上絲綢之路的正式形成。
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經濟與文化交流
除商品貿易外,佛教、景教、伊斯蘭教通過絲路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如造紙術)則西傳至歐洲。
政治與軍事意義
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保障商路安全,班超等人物通過外交與軍事手段鞏固絲路暢通。
當代“一帶一路”倡議借鑒了絲綢之路的曆史内涵,旨在重建亞歐非經濟文化聯繫。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百科或學術文獻。
《絲綢之路》是指古代貿易通道,連接中國與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商路。它得名于貿易中重要的商品絲綢。絲綢之路也被稱為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徑。
拆分部首和筆畫:絲(缐部,六筆)、綢(織部,纟字旁,七筆)之(丿部,一筆)路(足部,六筆)。
來源:《絲綢之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地理學家弗裡德裡希·卡爾·馮·裡支溫特(Friedrich Carl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的著作《中國古代交通》中。之後,這個詞成為了一個固定概念。
繁體:絲綢之路
古時候漢字寫法:絲綢之路
例句:古代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組詞:絲綢、之路、絲綢貿易、絲路經濟帶、陸上貿易路線、沿線國家
近義詞: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反義詞:貝爾格萊德之路(亦稱北極之路),這是連接北歐和亞洲的陸上交通線,與絲綢之路形成對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