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ilk Road] 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
(1).指古代由 中国 通向 欧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 汉 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 西汉 张骞 出使 西域 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 中亚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罗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 汉 都 长安 ,向西经 河西走廊 到达 敦煌 ,从 敦煌 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 昆仑山 北麓经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经 罗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经 库车 、 阿克苏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葱岭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经 波斯 往 地中海 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 滇 缅 通道再自今 缅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 中亚 转达 印度半岛 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 欧 、 亚 、 非 各国和 中国 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其名称源于中国丝绸在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及北非之间的陆海贸易网络,以丝绸为主要商品得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该名称,后成为通用术语。
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139年、前119年),打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与文化交流
除商品贸易外,佛教、景教、伊斯兰教通过丝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则西传至欧洲。
政治与军事意义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保障商路安全,班超等人物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巩固丝路畅通。
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借鉴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旨在重建亚欧非经济文化联系。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百科或学术文献。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贸易通道,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商路。它得名于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丝绸。丝绸之路也被称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
拆分部首和笔画:丝(缐部,六笔)、绸(织部,纟字旁,七笔)之(丿部,一笔)路(足部,六笔)。
来源:《丝绸之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里支温特(Friedrich Carl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的著作《中国古代交通》中。之后,这个词成为了一个固定概念。
繁体:絲綢之路
古时候汉字写法:絲綢之路
例句: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组词:丝绸、之路、丝绸贸易、丝路经济带、陆上贸易路线、沿线国家
近义词: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反义词:贝尔格莱德之路(亦称北极之路),这是连接北欧和亚洲的陆上交通线,与丝绸之路形成对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