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扶手的意思、扶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扶手的解釋

(1) [handgrab;handrail]∶用來保持身體平衡或支撐身體的橫木或把手(如在船上的)

(2) [armrest]∶把手(如椅上的)。扶把

詳細解釋

(1).指攙扶服侍的人。《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荊公 因痰火病發,隨身扶手帶得有清肺乾糕,及丸藥茶餅等物。”

(2).可供手扶之具。 清 李漁 《意中緣·畫遇》:“ 董老爺 、 陳相公 到了,快打扶手。[淨、丑打扶手。生、小生上船介。]” 老舍 《犧牲》:“待了半天,他的眼忽然亮了,抓住椅子扶手,直起胸來。” 沙汀 《還鄉記》二:“一個小個子背上還馱着娃兒,因而用鋤把當作扶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扶手”是漢語中常用的名詞,指供人用手扶握以保持身體平衡或借力的裝置。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其核心含義為“安裝在座椅、樓梯、走廊等處的橫木或金屬杆,供人支撐手臂”。從功能角度可分為兩類:一是固定型扶手,常見于建築樓梯兩側、走廊牆壁或公共交通工具内部;二是活動型扶手,如座椅兩側的可調節支撐部件。

在建築學領域,扶手需符合人體工學标準,《建築學術語标準》(GB/T 50504-2021)規定其安裝高度通常為離地850-900毫米,直徑宜控制在35-45毫米之間,以确保抓握舒適度。現代設計已發展出多種材質類型,包括木質(多用于傳統建築)、金屬(常見不鏽鋼/鋁合金)、合成材料(如亞克力或碳纖維),不同材質對應不同使用場景的承重與防滑需求。

語言學層面,“扶”字本義為“用手支持使人或物不倒”,“手”指人體部位,二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的名詞,詞義從具體物件延伸至抽象支撐概念。該詞彙最早見于宋代《營造法式》,記載了傳統建築中“欄杆扶手”的構造标準,印證其在中華建築文化中的曆史傳承性。

網絡擴展解釋

“扶手”是一個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的構件,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扶手指供人手扶的橫木、把手或凸起物,主要用于保持身體平衡或支撐身體,常見于樓梯、欄杆、椅子、交通工具等場景。


應用場景

  1. 建築領域
    設置在樓梯、陽台、欄闆等處的橫杆,幫助行走時借力,如“樓梯扶手需穩固防滑”。
  2. 家具設計
    椅子、沙發等家具的臂靠部分,如“扶手椅的材質影響舒適度”。
  3. 交通工具
    公交車、船舶等場所的固定把手,如“客車扶手杆需抓握牢固”。

曆史與延伸用法


其他信息


扶手通過提供支撐增強安全性,同時融入設計美學,是功能與形式結合的代表性構件。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芝北都奔遯窆器秉公滅私不管插杠子禅衆稱铊愁感大脔大姆子誕暢倒牀低吟淺唱東表否定之否定規律幹痨跟捕共門桂石鼓箭翰劄回含虺蜮嘉勉交爵假言直言推理基陛嗟食解鞅濟濟哄哄即即世世金棺曠古絕倫括搭枯腴朗格柳八輪休鮥子買屬齧嚼潘虹泡幻強占青帏泣愬染筆人意日返塢入邪麝沉飧錢台室踏腳凳溫足窩囊廢嗚嗚咽咽小米面,小米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