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柳宗元 《鹘說》:“冬日之夕,是鶻也,必取鳥之盈握者完而緻之,以燠其爪掌,左右而易之。旦則執而上浮圖之跂焉,縱之。”後因以“鶻握”比喻在人掌握之中,處境危殆。 宋 梅堯臣 《宣州雜詩》之十四:“猶勝居鶻握,憂懼得生還。”
“鹘握”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鹘說》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據唐代柳宗元《鹘說》記載,鹘(一種猛禽)在冬日捕捉體型較小的鳥類,用其體溫溫暖自己的爪掌,次日又将小鳥放生。這一行為被引申為“鹘握”,比喻人或事物處于他人的掌控之中,處境危殆。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被動、危險的處境。例如:“此事若鹘握,需謹慎應對。”
部分現代解釋(如“緊緊抓住”)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建議以古典文獻及權威詞典的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柳宗元《鹘說》原文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來源:、3、4、6)。
《鹘握》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像鹘一樣握着東西,形容緊緊抓住、緊握的意思。
《鹘握》的部首是鳥,總共有11個筆畫。
《鹘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狩獵活動。人們在捕捉鹘(一種獵鳥)時,要緊握住鹘的腳,才不會讓其逃脫。因此,“鹘握”就比喻緊緊抓住、牢牢掌握。
《鹘握》的繁體字為「鶡握」。
古代寫作《鹘握》的方式為「鶻握」。
1. 求職者遞交了一份鹘握的簡曆,展現了他對這個職位的極高熱情。
2. 小明為了取得好成績,對功課抱着鹘握的态度,每天拼命學習。
1. 鹘步:指像鹘一樣輕快地行走。
2. 握手:兩人右手互相緊握,表示友好、祝賀等。
3. 抓緊:緊緊抓住,不放松。
1. 緊握:形容牢牢地抓住。
2. 緊抓:緊緊地抓住,不放松。
放松:松開、不緊不慢地對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