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愁詩 ”的省稱。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四愁七哀》:“《四愁》, 漢 張衡 所作,傷時之文也。” 唐 李嘉祐 《暮秋遷客增思寄京華》詩:“ 宋玉 怨三秋, 張衡 復‘四愁’。” 清 姚鼐 《送一青歸因寄仲郛》詩:“天末‘四愁’思莫緻,秋來‘九辨’送将歸。”
(2).泛指愁思。 唐 王維 《送丘為往唐州》詩:“四愁連 漢水 ,百口寄隨人。” 唐 孟郊 《百憂》詩:“智士日千慮,愚夫惟四愁。”參見“ 四愁詩 ”。
"四愁"是東漢文學家張衡創作的組詩《四愁詩》的簡稱,出自《昭明文選》第二十九卷。該詩以七言句式為基礎,開創了早期七言詩體制,被《文心雕龍》評價為"清新典麗,移情奪魄"(《漢語大詞典》)。全詩分為四章,以"我所思兮"起興,分别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通過泰山、桂林、漢陽、雁門四個地理意象,抒發詩人對政治理想的追求與現實的矛盾沖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史》)。
詩作運用比興手法,将"美人"喻指君主,以"金錯刀""琴琅玕""貂襜褕""錦繡段"等貴重禮物象征政治抱負,展現"路遠莫緻"的惆怅。這種"憂讒畏譏"的政治隱喻模式,對後世曹植《七哀》、陶淵明《閑情賦》等作品産生深遠影響(中華書局《曆代詩話續編》)。
從文學史角度看,《四愁詩》的獨特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突破傳統四言詩體式,确立七言詩的雛形;其二,開創中國詩歌"香草美人"的政治寄托傳統;其三,首次将地理方位系統引入抒情詩結構(北京大學《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評其"氣骨蒼然,實為七言之祖",這一論斷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錄确認。
“四愁”一詞的含義可從兩個主要角度解釋,并結合曆史文獻與詩歌背景綜合理解:
1. 作為《四愁詩》的簡稱
《四愁詩》是東漢張衡的代表作,創作背景與其仕途失意相關。據和記載,張衡任河間相時因政治抱負受阻,借詩抒發“心煩纡郁”之情。全詩共四章,每章七句,采用七言句式,被認為是中國早期七言詩的雛形,對後世七言詩發展有重要影響。詩中通過反複詠歎“所思在遠道”的意象,表達了對理想難以實現、時局動蕩的憂思。
2. 泛指多重愁緒
唐代詩人常以“四愁”代指複雜愁思,如王維《送丘為往唐州》中的“四愁連漢水”,孟郊《百憂》中的“愚夫惟四愁”,均用此意象表達綿延不斷的憂慮。部分詞典(如)引申為人生四大憂慮:窮愁(經濟困窘)、病愁(健康之憂)、老愁(年邁之憂)、死愁(死亡恐懼),但此說法未見于早期文獻,可能是後世對原意的擴展解讀。
補充說明:當代使用中,“四愁”更多指向張衡原詩的文學典故,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如需引用四大人生憂慮的釋義,建議标注來源差異。
梆子腔襃厲苞容北冰洋鞭春財賂侈滿垂魚逴遠打髀石大殺風景鄧林點派電照底裡對荅杜陵叟凡人風蛤伏踬杠杆原理果幹過聽號寒啼饑鴻軒鳳翥紅珠換羊書教軍腳上嚼牙擠壑金池警慎靜言令色急行軍赍議開心空難困瘁禮典臨閱錨定千裡意熱銷十二諸侯書幌說來道去絲言松文停落吐渾推解屯糧僞夫撾婦翁物音歊歊下妾歇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