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鄭玄 注:“言言出彌大也。” 孔穎達 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後因稱帝王之言為“絲言”,并用作诏書的代稱。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訏謨布簡,絲言盈室。”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皇王施令,寅嚴宗誥。我有絲言,兆民尹好。”《隋書·高祖紀上》:“固守謙光,絲言未綍。”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西閣絲言,内庭密命,公實出入,疊操二柄。”
“絲言”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學引申義來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詞源出處
出自《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鄭玄注疏解釋:帝王之言初出時細微如絲,但傳達到民間後影響力逐漸擴大如粗繩(綸),故以“絲言”代指帝王言論,後演變為诏書的雅稱。
曆史用例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擴展了該詞的用法,認為“絲言”可比喻細膩婉轉、觸動人心的話語,常用于:
“絲言”的原始含義聚焦于帝王權威,屬曆史專稱;現代引申義更側重語言的藝術性,二者需根據語境區分。建議在學術文獻中優先采用傳統釋義,文學創作可酌情使用引申義。
《絲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絲”和“言”。
“絲”的部首是“纟”,共有6畫;而“言”的部首是“讠”,共有7畫。
《絲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于其位,言之無絲。”意思是指君子說話時不應有絲毫虛假或矯揉造作之意。
《絲言》的繁體字是「絲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絲」的上面多了一點,像是一隻小鳥;而「言」的下面多了兩個點,像是人站在地上。這些變化僅僅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現代字形已經不再保留這些細節。
他的話語真誠而真實,完全是絲言。
蠶絲、細絲、絲綢、絲瓜。
真言、實言。
虛言、假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