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上書議事。因上書須署名,故稱。《後漢書·袁安傳》:“ 宋由 懼,遂不敢復署議,而諸卿稍自引止。”
“署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上書議事”,即通過書面形式向君主或上級提出建議或讨論事項。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袁安傳》:“宋由懼,遂不敢複署議,而諸卿稍自引止。”
(背景:東漢官員因畏懼權勢,不敢在奏章上署名議事。)
現代語境中,“署議”可引申為“籤署協議”(如國際條約、合同等),但此用法更偏向現代漢語的複合詞組合,與古義有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等史料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
署議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籤署批準”、“議定決定”的意思。署議常用于描述政府、機構或個人籤署文件、文件、條約等。
署議的拆分部首是“網”(wǎng)和“言”(yán),它是一個兩部首的漢字。
署議的筆畫數為13畫,屬于較複雜的漢字。
署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文字使用。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秦朝,當時的寫法是“署議”。在繁體字中,署議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代,署議的寫法為“署議”“書議”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标準字形的“署議”。
1. 根據會議的決定,他被署議為新的部長。
2. 政府署議通過了一項新法案。
組詞:署名、會議署、書面議定
近義詞:籤署、批準、通過
反義詞:否決、拒絕、廢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