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孓的意思、孑孓的詳細解釋
孑孓的解釋
[wiggler] 蚊子的幼蟲,通稱跟頭蟲。又形容肢體屈伸颠踬的樣子
詳細解釋
(1).蚊子的幼蟲。由蚊卵于水中孵化而成,其體細長,胸部較頭部及腹部寬大,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通稱跟頭蟲。《爾雅·釋魚》“蜎,環” 晉 郭璞 注:“井中小蛣蟩赤蟲,名孑孓。”
(2).形容肢體屈伸颠踬的樣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景州 一宦家子,好取貓犬之類,拗折其足,捩之向後,觀其孑孓跳號以為戲。”
詞語分解
- 孑的解釋 孑 é 單獨,孤單:孑然一身。茕茕孑立。孑遺生物(活化石)。 〔孑孓〕蚊的幼蟲。通稱“跟頭蟲”。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孓的解釋 孓 é 〔孑孓〕見“ 孑”。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孑孓(jié jué),漢語名詞,特指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生活史中的水生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孑孓指蚊科昆蟲的幼蟲,體細長,多生活在不流動的積水中,通過尾部呼吸管浮至水面呼吸。其名稱源于其運動時身體一屈一伸的姿态,形似“孑然獨立”之狀,故稱“孑孓” 。
二、字形與字源
- 字形結構:由“孑”與“孓”二字組合而成,均為象形字:
- 孑:象形無右臂的人,引申為“孤單、微小”;
- 孓:象形無左臂的人,與“孑”合用形容幼蟲屈伸扭動的姿态 。
- 古籍記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孑,無右臂也;孓,無左臂也……今謂蚊幼蟲曰孑孓,象其獨行屈伸狀。”
三、生物學特征
孑孓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
- 生活環境:靜水(如池塘、水窪、容器積水);
- 形态: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尾部具呼吸管;
- 行為:以水中微生物為食,受驚時迅速蜷曲下潛;
- 發育階段:經4次蛻皮後化為蛹,再羽化為成蟲(蚊子)。
四、擴展用法
在文學或口語中,“孑孓”偶作比喻:
- 形容微小孤立之物:如“孑孓衆生”喻指渺小個體;
- 象征頑固難除:因其繁殖力強,常代指“難以根除的隱患”。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蚊子的幼蟲,體細長,生活在水中。
鍊接(商務印書館官方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孑孓”詞條釋為:“蚊幼蟲,形似細針,屈伸蠕動于水中。”
鍊接(國學大師網《漢語大詞典》條目)
-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雙翅目蚊科昆蟲的幼蟲,水生,是瘧疾、登革熱等病原體的中間宿主。
鍊接(辭海線上查詢)
-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詳細描述孑孓形态分類及生态習性。
鍊接(中科院動物志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孑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
- 讀音:jié jué(ㄐㄧㄝˊ ㄐㄩㄝˊ)。
- 定義:指蚊子的幼蟲,俗稱“跟頭蟲”。它是蚊子生命周期中的第二階段(卵→孑孓→蛹→成蟲),生活在水中,身體細長,遊泳時呈上下垂直扭動的姿态。
二、生物學特征
- 形态與習性
孑孓身體透明或呈深褐色,胸部較頭部和腹部寬大,通過尾部呼吸管或體表呼吸空氣。不同蚊種的孑孓有差異:
- 庫蚊幼蟲:尾部有長呼吸管,呼吸時身體與水面呈一定角度;
- 按蚊幼蟲:無呼吸管,身體平貼水面呼吸。
- 生态作用
以水中細菌、藻類為食,對水質適應性強,常見于死水或沉積水中。成蟲羽化前是大自然的“清潔工”。
三、詞源與文化延伸
- 字源解析
“孑”本義為孤單(如“孑然一身”),“孓”指無左臂,二者結合既描述幼蟲形态,又隱含脆弱孤獨的意象。
- 文學用法
古漢語中可形容肢體屈伸颠踬的狀态,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用“孑孓跳號”描繪動作。但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孑孓一生”可能是“孑然一身”的誤用。
四、相關注意事項
- 控制孑孓滋生:清理積水(如花盆、瓶罐)可有效減少蚊蟲繁殖。
- 常見誤讀:避免将“孑孓”與“孑然”“茕茕孑立”等詞混淆,後者僅用“孑”字表達孤獨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蚊子的生命周期或具體種類差異,可參考生物學資料或相關百科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傲倨鼈令秉鈞當軸怅惜丹冊箪豆丹垩手低嘿抵排肚帶多多發講紛糾伏骥睾牢公然逛遊龜足孤伶果凍毫子花莳家屬區街聲謹翕記臆捐糜空虛花連七飂冽陋闾買辦蠻僿蟆子弄文千裡命駕清韶丘役企喻沙霾上轅睒閃身榦生塵紳冕深岩申杼束颡私約悚懾替差同袍同澤頽塞讬肺腑妄自菲薄惋懑硙牛香水蘭校覆笑模笑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