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孑孓的意思、孑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孑孓的解釋

[wiggler] 蚊子的幼蟲,通稱跟頭蟲。又形容肢體屈伸颠踬的樣子

詳細解釋

(1).蚊子的幼蟲。由蚊卵于水中孵化而成,其體細長,胸部較頭部及腹部寬大,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通稱跟頭蟲。《爾雅·釋魚》“蜎,環” 晉 郭璞 注:“井中小蛣蟩赤蟲,名孑孓。”

(2).形容肢體屈伸颠踬的樣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景州 一宦家子,好取貓犬之類,拗折其足,捩之向後,觀其孑孓跳號以為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孑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

二、生物學特征

  1. 形态與習性
    孑孓身體透明或呈深褐色,胸部較頭部和腹部寬大,通過尾部呼吸管或體表呼吸空氣。不同蚊種的孑孓有差異:
    • 庫蚊幼蟲:尾部有長呼吸管,呼吸時身體與水面呈一定角度;
    • 按蚊幼蟲:無呼吸管,身體平貼水面呼吸。
  2. 生态作用
    以水中細菌、藻類為食,對水質適應性強,常見于死水或沉積水中。成蟲羽化前是大自然的“清潔工”。

三、詞源與文化延伸

四、相關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蚊子的生命周期或具體種類差異,可參考生物學資料或相關百科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孑孓

孑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子”,讀音為“zǐ”,表示兒子;第二個部首是“虍”,讀音為“hū”,表示虎。總體意思指小虎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孑孓的第一個部首“子”筆畫數為3,第二個部首“虍”筆畫數為7。所以,孑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

“孑孓”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由漢代許慎編纂的字典。在漢語中,它還可以用來比喻一個人,特指一個獨立的、孤立的人或物。

繁體

在繁體字中,孑孓通常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了解,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關于“孑孓”一詞的古代寫法,目前沒有太多相關的資料記載。

例句

1. 這隻小虎是他的孑孓。

2. 那個人在孑孓中,顯得十分勇敢。

組詞

孑孑(形容個子矮小)、孑立(孤獨無伴)、孑遺(殘存)、孑遺物(殘存留下的物品)。

近義詞

子女、兒子、小子。

反義詞

老虎、大虎、成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