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褻瀆 ”。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夫古人所謂通達者,謂通於道德,達於仁義耳。豈謂通乎褻黷,而達於淫邪哉!”《北齊書·王晞傳》:“爾後褻黷之好,遍於宗戚,所往留連,俾晝作夜,唯 常山 邸多無適而去。”《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四》:“如聞前例,各有進獻,直貢章奏,不唯褻黷於朝廷,實且傍滋於誅斂,并宜止絶,以肅化風。”
“亵黩”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è dú,與“亵渎”同義,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在佛教等宗教文獻中,“亵黩”強調對神聖事物的不恭敬或冒犯。例如印光大師提到“亵黩佛經,未曾得益,先獲大罪”,指隨意對待經書會招緻罪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宗教相關解釋,可參考《抱樸子》《北齊書》等文獻,或查閱佛教典籍中的相關論述。
《亵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對神明或廟宇進行不敬或不恭的行為。
《亵黩》的部首拆分為“亠”和“黑”,部首是指一個字中起首的那一部分。它的筆畫數目為十五畫,筆畫是指一個字中所畫的筆的次數。
《亵黩》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周禮·春官宗伯·大職方》中。“亵”首次出現在這個文獻中,意為對神明不敬。後來,古代學者附加了“黩”作為修飾,表示更嚴重的罪孽。在繁體字中,“亵黩”保留了與簡化字不同的複雜筆畫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時候寫“亵”的方式是通過橫畫、豎畫和彎曲的筆畫組合而成。而“黩”則是通過左右結構與若幹筆畫相組合。
1. 他的行為被視為對神明的亵黩,遭到社會的譴責。
2. 神廟發生亵黩事件後,當地居民紛紛前來表達他們的憤慨。
亵渎、亵慢、亵奏、黩武、黩貨、黩仇
亵渎、玷污、糟蹋、亵慢
尊崇、敬畏、恭敬、虔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