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使的意思、節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使的解釋

(1).節度使的省稱。 唐 李商隱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節使殺亭吏,捕之恐無因。”《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原來 王節使 另是一個座船,他家小先到一日。”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後五代藩鎮之尊見于碑碣》:“碑文中於大 唐 文宗 、 宣宗 及上書皆空二格,于 清河公 亦空二格,于 隴西 令公則跳行書。蓋當時 河 朔之俗,知有節使不知有天子也。”

(2).持符節的使者。 唐 王維 《老将行》:“節使 三河 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将軍。” 清 姚鼐 《翁學士蘇米齋》詩:“披榛逢節使,摹石載舟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使,漢語複合詞,由“節”與“使”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持節出使的官員,具體包含兩層釋義:

一、符節持有者 古代帝王授予使者竹節制成的憑證“符節”,象征授權行使特定職責。《周禮·秋官》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唐代賈公彥疏解“節,猶信也。行者所執之信”。此類持節者多承擔外交、監察或軍事任務,如漢代蘇武“持節牧羊”典故即屬此類。

二、節度使簡稱 唐代始設的軍政官職,《舊唐書·職官志》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颛誅殺。初授,具帑持節稱節度使”。此類封疆大吏持有旌節作為統兵信物,如安祿山曾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宋代《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節者,旌節也,唐制有節度使,本因持節以都督軍事得名。”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見雙重用法,元代馬祖常《龍虎台應制》詩“節使橫行西出關,都人夾道争骈肩”即融合了持節使臣與軍事統帥的意象。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曆史概念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節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節度使的省稱

2.持符節的使者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李商隱詩集》《王維詩選》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笨漢辨似别話測旗成謀誕質大晴天鄧禹蝶使蜂媒低偎獨步天下都禦使煩濫梵林芬芳風流雨散風壤棼楣腹議槁形灰心鶴怨後鞧昏花殲殛機動車擊奪集附經濟管理廐人蹶機峻谷鑛油寬和哭臉録紀虜庭麪起餅迷惑木陛輾顧濃重女僧拍案稱奇輕懈潤筆資贍速山院市沽耍蠻雙夕抒廁熟人四禮死事損抑鴕鳥政策外一首威福自己向平之願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