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手待毙 ”。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靖康时事》:“予顷修《靖康实録》,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上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束手就毙”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拼音:shù shǒu jiù bì
注音:ㄕㄨˋ ㄕㄡˇ ㄐㄧㄡˋ ㄅㄧˋ
(来源:综合、、)
指“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时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而是消极等待失败或灭亡。强调被动接受困境,缺乏行动力、、。
出自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靖康时事》:“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引用自、、)
提示: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消极态度,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查阅《容斋续笔》等文献。
《束手就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遇到危险或困境时没有办法应对,只能束手待毙或任由毒手加害。
《束手就毙》的部首拆分为:“缶”、“手”、“毛”。其中,“缶”(fǒu)为盆头,表示陶瓷器皿的意思;“手”(shǒu)表示手部;“毛”(máo)表示头发的意思。
《束手就毙》总共包含11个笔画,在汉字中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多次的笔画构造才能完成。
《束手就毙》源自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该词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历史书。繁体字为「束手就斃」。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不同于现代简化规范,其中的“束”字在古代写作「尗」,而“斃”字在古代写作「斃」。
1. 在这场战斗中,敌人没能寻找到合适的对策,只能束手就毙。
2. 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况,他感到束手就毙,无法做出任何积极行动。
1. 无可奈何:表示在困境中,无法找到任何帮助或解决方法的无奈感。
2. 自暴自弃:表示在困境或挫折面前,没有任何斗志和自尊心,放弃自己。
因势利导、识时务者为俊杰、应势而动、趋炎附势。
临危不惧、顶天立地、反戈一击、迎难而上。
騃女痴儿奡兀暴室拔舍边驿标点丙丙不辜铲土机舂击宠渥嗒嗒大行人戴德黨見打旋磨儿垫湿滴酒不沾厎慎肚喃度算刚謇郭沫若汗迹将阳骄王计牒鸡飞狗走景响敬业斤石金岫救菑角力戏钜眼恇悚岚光良农流连忘返六贽门面铺席人娘子关曝尸期求其者日佣散位森木沈放神筭潬潬踢秃秃替懈童秃宛转蛾眉握管五峰先生罅洞详讯邪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