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威力使之安定。 唐 白居易 《冊新回鹘可汗文》:“舟車之所及,日月之所照,威綏仁董,罔不嚮化。”
威綏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威”與“綏”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威嚴或武力手段實現安撫與平定。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畏也”,本義為威嚴、震懾力,引申為武力征伐㊟¹。如《尚書·洪範》:“惟辟作威”,指君主以刑律立威。
《爾雅·釋诂》注“安也”,本義為安撫、安定㊟²。《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即以仁政安定疆域。
“威綏”屬動詞性結構,強調以威懾為手段達成安定,多用于描述政權對邊疆或叛亂的管控。
例:《後漢書·馬援傳》載“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威綏德懷”,指以武力震懾羌人後施行懷柔政策。
該詞高頻出現于古代軍政文獻:
“公(曹操)威綏朔方,夷狄震服”,指以軍威安定北方遊牧部族㊟³。
“太宗文武聖皇帝……威綏外區”,頌揚唐太宗以武力拓展疆域後的安撫政策㊟⁴。
“威服”(以威懾降服)側重征服結果,“懷柔”(籠絡安撫)側重和平手段,“威綏”則兼有二者的動态過程。
與“綏靖”(妥協求和)不同,“威綏”隱含主動施壓的前提,如《左傳》“叛而不讨,何以示威”即其思想基礎㊟²。
權威來源索引
㊟¹ 許慎. 《說文解字》卷十二. 中華書局影印本.
㊟² 郝懿行. 《爾雅義疏》釋诂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³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3冊. 上海辭書出版社.
㊟⁴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威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suí,其核心含義為“以威力使之安定”。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字義構成:
曆史用例:
部分釋義(如)提到“威綏”可形容兼具威嚴與親和力的人物特質,即在展現力量的同時保持溫和态度,使人心悅誠服。此屬詞語的擴展用法,更貼近現代語境中對領導力的描述。
高權威網頁(如漢典、查字典)均以“以威力安定”為核心釋義,而“威嚴與溫和并存”的解讀多見于網絡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適用。
谙曉奧屋保大苞裹薄妝邊鋒草草了事柴火晨炊斥黜單根獨苗大俠琱锼底突東魯書菲律賓大學佛院膚泛革薄耿晶晶關合龜蝸和禮讧阻厚情灰滅昏擾互言交通壕架屋疊床節中長節濟濟洋洋激素康衢苛暴空蒙楞迦淩殄六盤山六玉馬車鳴桹排疊僻靜奇拔遒盡區别日出處天子阮囊羞澀聖恩收伏霜煙昙摩貼贈微霄誣告屋漏雨無算樂無忒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