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理公事或代理職事。《南史·沉慶之傳》:“ 慶之 粗有口辯,手不知書,每将署事,輒恨眼不識字。” 宋 範仲淹 《邠州建學記》:“明年春,予得請,為 豳城 守。署事之三日,謁夫子廟。”《紅樓夢》第一一○回:“從前奶奶在東府裡還是署事,要打要駡,怎麼那樣鋒利?誰敢不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這是補實的價錢;若是署事,還可以便宜些。”
“署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ǔ shì,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處理公事或代理職事,常見于古代官場及文獻中。例如官員因故無法履職時,由他人暫代職務并處理相關事務。
詞源構成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職官制度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南史》《邠州建學記》等原始資料。
署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竹)和網。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署事是指擔任某項職務或工作,代表他人完成一些事務。也可以指代在文件或公文上籤字、蓋章。
署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章,印章上刻有用于籤字、蓋章的字樣。最早是用竹簡或竹片制作而成,後來逐漸衍生為現在常見的印章。
在繁體字中,署保持為“署”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中,署的寫法略有差異。它的字形是由“⺮”(竹)放在“網”的上方,而不是現在的左右結構。
1.他被署為公司的新經理。
2.請在文件上署名确認您的同意。
署名、署理、署免
委任、授權、派遣
辭職、辭退、免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