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唐 卒伍稱謂之一。 宋 陸遊 《南唐書·後主紀》:“初, 烈祖 有國,凡民産二千以上出一卒,號義軍;分籍者又出一卒,號生軍。”
(2).生力軍。 清 趙翼 《邵松阿落齒更生走筆奉賀》詩:“有如老将力将竭,添以生軍更盪決。”
“生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南唐時期的卒伍稱謂
指南唐政權的一種兵役制度。根據《南唐書·後主紀》記載,烈祖時期規定:凡民産達到二千以上者需出一卒,稱為“義軍”;分戶籍後另出一卒,稱為“生軍”。
生力軍
比喻新加入的、有戰鬥力的隊伍或力量。清代趙翼在《邵松阿落齒更生走筆奉賀》詩中用“生軍”形容補充的新力量:“有如老将力将竭,添以生軍更盪決”。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ēng jūn,屬于漢語成語,字面可拆解為“生”(新兵)和“軍”(軍隊),強調新兵入伍後需經曆訓練以適應軍事任務。
現代用法示例
如“公務員軍訓的成效令人生疑”“軍校生、國防生需注意區分”等句子中,“生軍”可引申為需要訓練或具備潛力的群體。
“生”象征生長、旺盛,“軍”代表集體或武裝力量。組合為名字時,寓意“適應力強、果斷堅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軍事制度,可參考《南唐書》等文獻來源。
《生軍》是指選拔、培養和組織合格的青年參軍入伍。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志願加入部隊,從事軍事訓練和服兵役。它強調了軍人的青春、活力和奉獻精神。
《生軍》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生”和“軍”。
“生”這個字是由“生肉”的“生”和“1”表示一的筆畫組成,它的本義是指出生、成活的意思。
“軍”這個字是由“冖”偏旁和“冖”下偏旁的“軍”構成,它的本義是指軍隊、兵士。
《生軍》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軍事領域的用法。在古代,年輕人達到一定年齡後,會接受軍事訓練并投入軍隊。這種選拔和培養年輕人進入部隊的制度被稱為“生軍”。
在繁體字中,“生”和“軍”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特殊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雖然“生”和“軍”的基本結構保持不變,但具體筆畫和結構細節可能會有所差異。
由于篇幅有限,這裡無法詳細列舉古代漢字的寫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需要在專門的古文字研究中查找相關信息。
1. 他自願參軍,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 剛從軍校畢業的他将成為一名年輕的生軍士兵。
3. 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從事軍事工作的,所以他決定也要“生軍”。
1. 新生軍 - 指新近組建的軍隊或新成立的部隊。
2. 青年生軍 - 指年輕人參軍入伍。
3. 私生軍 - 指個人或私人建立的軍隊。
近義詞:征兵、召集、動員。
反義詞:退役、退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