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vor;taste] 細緻地辨别滋味;試圖[味道]
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周禮·膳夫》。鄭玄注:“品者,每物皆嘗之。”
品嘗菜肴
(1).謂帝王進膳前先由人遍嘗各種食物。《周禮·天官·膳夫》:“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 鄭玄 注:“品者,每物皆嘗之。”《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尚食進食,上( 唐肅宗 )品嘗而薦之。” 胡三省 注:“品品必嘗而後進。”
(2).嘗;仔細品味。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趙州 瓜虀…… 煇 北征,亦得品嘗。” 清 金農 《五月二日吳孝廉瀚上舍招飲醉成此詩》:“酒名記注細可數,觥船瀲灧同品嘗。”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歡門》:“諸酒肆結綵歡門,遊人隨處品嘗,追歡買笑。”
“品嘗”是一個動詞,指通過味覺細緻地體驗、辨别食物或飲品的味道特征,常帶有鑒賞或評價的意味。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用口舌感受滋味,強調細緻分辨的過程。例如“品嘗新茶”“品嘗菜肴”,需小口慢嘗以體會酸甜苦辣等層次,而非單純吞咽。該行為常與美食、美酒等精緻飲食文化相關。
引申義
可比喻對抽象事物的體驗,如“品嘗孤獨”“品嘗成功的喜悅”,此時帶有沉浸式感受的意象,強調深入體會某種情感或經曆。
詞源結構
“品”字本指衆多(如“品物”),後衍生出“品評”“品味”之意;“嘗”原指試探(如“嘗試”)。二字組合後,既包含嘗試行為,又隱含鑒别與評判的深度。
近義辨析
典型用法示例:
“美食家閉目細細品嘗紅酒的單甯風味”“漂泊多年後,他終于品嘗到歸鄉的溫暖”。需注意對象多為具象食物或可體驗的抽象概念,不可用于無感知維度的事物。
品嘗(pǐn cháng)是一個形容詞,意為嘗試或體驗某種食物、飲料或其他物品的味道、質地以及特色。
拆分部首:
品:口旁、申字底部
嘗:寸字旁、屍字底部、丬字旁、又字旁
筆畫:11畫
品嘗一詞來源于漢語中的“品”和“嘗”兩個字,從字面上看,即為嘗試不同物品的滋味。
繁體:評嘗
在古時候,品嘗一詞的漢字寫作“嘗”,意思和現代漢字相同。
1. 今天我品嘗了一道新菜,味道非常美味。
2. 我想品嘗一下這種傳統茶葉的味道。
3. 這款酒我還沒有品嘗過,下次一定要嘗試一下。
品嘗的動詞形式是嘗試、試吃、品味等。
組詞:
品味、品鑒、品評、品評、品茶。
近義詞:嘗試、嘗鮮、品味。
反義詞:忍受、避免、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