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隸的意思、附隸的詳細解釋
附隸的解釋
仆從,下屬。《宋書·恩倖傳·阮佃夫》:“ 泰始 初,軍功既多,爵秩無序, 佃夫 僕從附隸,皆受不次之位。”《南史·劉湛傳》:“ 義康 僚屬及 湛 諸附隸潛相約勒,無敢歷 殷氏 門者。”《隋書·裴藴傳》:“賓客附隸,徧於郡國,侵擾百姓,帝弗之知也。”
詞語分解
- 附的解釋 附 ù 另外加上,隨帶着:附體。附件。附帶(a.另外有所補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會(a.把不相關連的事勉強拉到一起,如“牽強附附”;b.組織文章、布局謀篇、命意修辭等創作活動,如“精思附附,十
- 隸的解釋 隸 (隸) ì 附屬,屬于:隸屬。配隸(從屬)。直隸中央。 封建時代的衙役:隸卒。皂隸。徒隸。 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隸。隸仆。 漢字的一種書體:隸書。隸字。漢隸。 隸 (隸) à 古同“逮”
網絡擴展解釋
“附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仆從、下屬,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1.基本釋義
- 附隸(拼音:fù lì)指依附于主人或上級的仆役、隨從,或指處于從屬地位的下屬人員。例如《宋書》中提到“佃夫仆從附隸,皆受不次之位”,即指阮佃夫的仆從和下屬被破格提拔。
2.詞源與結構
- 單字解析:
- 附:本義為依附、附屬(如“隸屬”)。
- 隸:古代多指奴仆或從屬者(如“奴隸”),後引申為附屬關系(如“隸屬”)。
- 組合含義:兩字疊加,強調依附性身份,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中地位較低、受他人支配的群體。
3.文獻用例
- 《南史·劉湛傳》提到“湛諸附隸潛相約勒”,指劉湛的仆從私下約定約束行為。
- 《隋書·裴蘊傳》記載“賓客附隸,遍于郡國”,說明裴蘊的門客和仆從遍布各地,甚至侵擾百姓。
4.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仆隸、屬隸、從者。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史書、文言文,描述官僚、權貴的隨從或依附勢力,含一定貶義(如濫用職權時提及“附隸擾民”)。
5.現代適用性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曆史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下屬”“隨從”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南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附隸》的意思
《附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附屬在轄區内。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附隸》由部首“阝”和字根“隸”組成,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附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食貨志》中,用來形容國家的轄區内的各種附屬機構。
繁體
《附隸》的繁體形式為「附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附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根的寫法為「⻌」。而且在隸書中,其筆畫形狀也有所差異。
例句
1. 這個部門是市政府下屬的一個《附隸》機構。
2. 縣級政府派遣人員到各個鄉鎮建立了《附隸》機構。
組詞
附隸機構、附隸關系、附隸縣、附隸制度
近義詞
附屬、隸屬、從屬、隸屬機構
反義詞
獨立、解除隸屬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