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论的意思、策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论的解释

[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详细解释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 嘉祐 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金史·选举志一》:“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明 张宁 《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 彭华 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策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指考生针对时政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的文章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分析现实问题,结合经史典籍中的治国理念,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内涵:

一、文体特征与功能 策论由"策问"和"论对"构成,要求应试者展现三个层次能力:1)引经据典的学术功底;2)洞察时弊的分析能力;3)提出治世良策的实践智慧。如宋代苏轼在《教战守策》中,既引用《周易》"安而不忘危"的哲学思想,又结合北宋边防实际,提出全民皆兵的防御策略(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苏轼文集])。

二、历史流变 唐代策论侧重经义阐释,宋代经王安石改革后更强调实务对策,《宋史·选举志》记载其"罢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试士"。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但殿试仍保留策论形式,考察士子对国计民生的见解(来源:《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三、现代转化 当代公务员考试《申论》延续了策论的核心特征,要求考生在分析给定资料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古今承袭体现了中国选拔人才重视"知行合一"的传统(来源: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大纲)。

从《辞海》定义看,策论本质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对策为旨归"的政论性文体,其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这一特征使其超越科举范畴,成为中华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策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议论文体,主要用于议论时政、提出治国策略。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策论是以政治问题为核心,针对现实矛盾提出解决方案的论说文。其特点是“以论为体,以策为用”,既要有理论分析,也要有可操作的对策。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年,汉文帝首创通过密封政见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书·晁错传》记载)
  2. 科举发展:
    • 宋代成为科举重要科目,与诗赋并重(苏轼曾论述其重要性)
    • 明清时期与八股文结合,逐渐僵化
    • 清末维新时废除八股,以策论为科举主要形式

三、文体特点

四、现代影响

当代公务员考试《申论》即脱胎于策论,延续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其强调的务实文风和政治敏锐度,仍为公文写作的重要参考。

注:关于策论的具体写作技巧和名篇案例,可参考《宋史·冯拯传》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人会鄙靡逼逐超旷成员陈平席黜斥翠发道士刁骚的卢栋桴短櫂遁情顿足椎胸犯夜菲陋凤里附言格格龟人害疼萑兰脚垫搅和脚劲结爱几几浄面惊天动地酒税谲数铿耸寇戎狼顾麕惊狼师漏税免席旻苍鸣梢虐魃鸟火清臣三寸傻眉楞眼少容生烟声英诗乘识微知著甩卖顺志酥润泰真跳竈王挺争偷声危天香蒨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