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论的意思、策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论的解释

[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详细解释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 嘉祐 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金史·选举志一》:“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明 张宁 《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 彭华 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策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议论文体,主要用于议论时政、提出治国策略。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策论是以政治问题为核心,针对现实矛盾提出解决方案的论说文。其特点是“以论为体,以策为用”,既要有理论分析,也要有可操作的对策。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年,汉文帝首创通过密封政见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书·晁错传》记载)
  2. 科举发展:
    • 宋代成为科举重要科目,与诗赋并重(苏轼曾论述其重要性)
    • 明清时期与八股文结合,逐渐僵化
    • 清末维新时废除八股,以策论为科举主要形式

三、文体特点

四、现代影响

当代公务员考试《申论》即脱胎于策论,延续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其强调的务实文风和政治敏锐度,仍为公文写作的重要参考。

注:关于策论的具体写作技巧和名篇案例,可参考《宋史·冯拯传》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策论》的意思

《策论》一词是指用来制定方针、政策或计划的思考和讨论。它是由“策”和“论”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策论》的部首是“竹”和“言”,由于“竹”是四画部首,“言”是二画部首,所以《策论》的总笔画是六画。

来源

《策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它的使用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历代的文献和政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策论》这个词的使用。

繁体

《策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策论》这个词的写法基本保持一致。在古代,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仍可辨识。

例句

1. 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屡次研究,《策论》之后,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2. 这篇《策论》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组词

1. 策略:制定计划和决策的思考方法。 2. 论述:详细阐述和讨论的过程。 3. 政策: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规则。 4. 策划:制定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

近义词

谋略、计策、战略

反义词

坐而待毙、盲目行动、无计可施

别人正在浏览...

澳溟八八席白袷蓝衫百冶鷩冕财寶采蝀踩屣参核车戟大还丹盗簒倒挂金钟大智若愚定弦地震东学分直宫司官田酣饮厚秩黄条回肠伤气悔闷交衡交通站街亭羁旅异乡井甃伎术官绝尘浚距空草空心亮直纚舟露天采矿美姫跑腿儿迫力铺撒青郭青莲偈倾阳却立曲曲折折取装神呪摄影艺术试政绶草嗣膺廷对土顽无虑无思乌涅白糟恶湿居下下秧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