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編集刻印。 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第七編第六章:“例如 明 代 郎奎金 輯刊《五雅全書》,專刻訓诂學的五種名著。”
(2).學術機構出版刊行的成套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論文集。例如《社會科學輯刊》。
“輯刊”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學術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編集刻印
指将分散的文獻或作品按照特定主題或标準整理後刻印成冊。例如,明代郎奎金曾輯刊《五雅全書》,系統彙編訓诂學著作。
學術論文集
指由學術機構或研究團體出版的成套論文集,通常聚焦某一專業領域,定期或不定期發行。例如《社會科學輯刊》。這類出版物以書代刊,無期刊號(ISSN),但擁有ISBN號。
輯刊不同于普通期刊(如C刊、北核)和增刊。期刊有固定刊號且定期發行,而輯刊以書代刊,出版頻率更低;增刊則依附于主刊,内容關聯性更強。
知名輯刊如《社會科學輯刊》,其内容涵蓋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的深度研究,體現了輯刊在細分學科中的價值。
《輯刊》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将雜志、報紙或其他出版物中的文章、作品等編輯、彙編成冊,進行出版的意思。
《輯刊》的部首是“辵”(辶),表示“走”的意思,它是一種常用部首,在很多漢字中都有出現。
《輯刊》的總筆畫數是17畫。
《輯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用來描述将各種文學作品進行選編、彙集成一冊的活動。
《輯刊》的繁體字形為「輯刊」。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輯刊》的古字形為「輯刊」。
他是這本雜志的主編,負責對《輯刊》進行整理、編排工作。
編輯、彙編、出版、文集、文選、選集、冊子、文章、作品。
選編、編輯、彙編、輯錄。
散刊、分散、零散、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