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沐浴。《公羊傳·隱公八年》:“ 邴 者何? 鄭 湯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 泰山 ,諸侯皆從, 泰山 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 何休 注:“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禮也,當沐浴絜齊以緻其敬,故謂之湯沐邑也。”《史記·蘇秦列傳》:“君誠能聽臣, 燕 必緻旃裘狗馬之地, 齊 必緻魚鹽之海, 楚 必緻橘柚之園, 韓 、 魏 、 中山 皆可使緻湯沐之奉。” 宋 陸遊 《自笑》詩自注:“臘月五日湯沐、按摩幾半日,是早左車第二牙脫去。”
(2).特指為死者沐浴所用熱水等物。《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蝨相弔,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别也。”《梁書·任昉傳》:“雖情謬先覺,而迹淪驕餌,湯沐具而非弔,大廈構而相驩。”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家禮一》:“吾鄉喪禮,自成服後,黎明具湯沐,主人以下皆哭。”
(3).泛指其它燙洗用的熱水。 嚴複 《救亡決論》:“ 中國 一大豕也,羣虱總總,處其奎蹄曲隈,必有一日焉,屠人操刀,具湯沐以相待,至是而始相吊焉,固已晚矣。”
(4).指湯沐邑。《後漢書·班彪傳》:“又舊制,太子食湯沐十縣。” 唐 張說 《鄎國長公主神道碑》:“邸弟立官,湯沐建封。” 明 唐順之 《皇陵行》:“ 江 左 金陵 扶地軸, 漢 家 豐沛 還湯沐。”參見“ 湯沐邑 ”。
湯沐(tāng m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本義指用熱水沐浴,後引申為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齋戒沐浴的禮儀制度,以及特指供沐浴所用的封地“湯沐邑”。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拆分
合稱“湯沐”即用熱水潔發沐浴,泛指洗浴。
例證:
《禮記·玉藻》:“君子五日而沐。” 鄭玄注:“沐,謂湯沐也。”
禮儀制度中的含義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前需齋戒沐浴以示恭敬,稱為“湯沐之禮”。
例證:
《史記·齊太公世家》:“周襄王賜齊桓公胙,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還至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後至。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晉侯乃還。是歲,晉獻公卒……裡克殺奚齊、卓子,逆夷吾于梁。秦穆公以兵送夷吾,是為惠公。惠公七年,秦饑,請粟于晉……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惠公卒以不和秦。秦穆公怒,伐晉。戰于韓原,虜晉君以歸。秦穆公曰:‘掃除先君廟,寡人将湯沐而朝。’”
制度來源
周代起,天子賜予諸侯、後妃的封地,其賦稅供沐浴開銷,象征身份尊貴。
例證:
《漢書·高帝紀》:“且湯沐邑,所以奉宗廟也。”
功能演變
漢代成為皇後、公主的私屬封地,經濟特權顯著。
例證:
《史記·平準書》:“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
《東周列國志》:“諸侯湯沐之邑,天子皆有賜予。”
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列土”含湯沐邑封賞)
僅見于曆史文獻、姓氏考據(如“湯沐”複姓)及古漢語研究,日常用語中已消亡。
參考資料:
“湯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用熱水洗浴,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公羊傳·隱公八年》提到“湯沐之邑”,指天子巡守時供諸侯沐浴的封地。宋代陸遊《自笑》詩中“臘月五日湯沐”也指日常沐浴行為。
在喪禮中,“湯沐”指為逝者清潔身體所用的熱水及相關儀式。如《淮南子·說林訓》提到“湯沐具而蟣蝨相弔”,清代梁章鉅的記載中也描述了喪禮中“具湯沐”的流程。
延伸指其他需要熱水處理的場景,如清洗物品。《淮南子》用“湯沐具”與“大廈成”對比,比喻不同境遇下的憂樂差異。
古代君主賜予諸侯或貴族的封地,供其沐浴齋戒之用。如《史記·蘇秦列傳》提到諸侯向周天子進獻“湯沐之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公羊傳》《史記》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百代百家衣卑鄙碧瑩參議會參撰草書鏟迹吃不上赤纁初生犢兒不怕虎摧兀徂來大雁堆垜子堆積山厄劫妨蔽反顔返影浮話革易乖僞光明草關押害蟲慌腳雞隳曠婚婣噍嚼矯枉過直教育處今夫錦念進退爲難金吾子九坎倔強戡複厘分流瀾卯時眇邈明德門峚山拍老腔萍蹤妻弟騷托托生油飾詞刷放黍餹佻皮投産退聽慰撫香盤消削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