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荒野之地。 漢 班固 《幽通賦》:“繇凱風而蟬蛻兮,雄朔野以颺聲。”《舊唐書·田承嗣傳》:“而生於朔野,志性兇逆,每王人慰安,言詞不遜。” 宋 蘇轼 《次韻張昌言給事省宿》:“朔野按行猶爵躍,東臺瞑坐覺烏飛。”
“朔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北方荒野之地,常見于古典文學及曆史文獻中。以下從釋義、出處及用法等方面綜合解釋:
“朔野”主要用于描繪北方荒遠之地,兼具地理與文學意象。如需深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探讨。
朔野(shuò y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月”和“亻”。
朔(shuò)字的筆畫數為4劃,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寫成的。
野(yě)字的筆畫數為5劃,由豎、橫、撇、點組成。
朔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小雅·大東》中有“暴雨狂飙,害于朔野”之句,意指北方的荒野。後來逐漸被引申為北方寒冷、邊遠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朔”字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野”字的字形有所不同,将“亻”部換成了“亠”。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朔”字是從左到右兩個短橫,形狀像月亮的樣子。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朔野”一詞,例如:“他在遼闊的朔野上生長。”
朔野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朔風”(shuò fēng,北方的寒冷風),“野心”(yě xīn,追求權力、地位的心思),等等。
與“朔野”有一定關聯的近義詞有“北方”、“郊外”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南方”、“市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