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荒野之地。 汉 班固 《幽通赋》:“繇凯风而蝉蜕兮,雄朔野以颺声。”《旧唐书·田承嗣传》:“而生於朔野,志性兇逆,每王人慰安,言词不逊。”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
“朔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北方荒野之地,常见于古典文学及历史文献中。以下从释义、出处及用法等方面综合解释:
“朔野”主要用于描绘北方荒远之地,兼具地理与文学意象。如需深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结合上下文进一步探讨。
朔野(shuò y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分别是“月”和“亻”。
朔(shuò)字的笔画数为4划,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写成的。
野(yě)字的笔画数为5划,由竖、横、撇、点组成。
朔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小雅·大东》中有“暴雨狂飙,害于朔野”之句,意指北方的荒野。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北方寒冷、边远的地方。
在繁体字中,“朔”字与简体字保持一致,而“野”字的字形有所不同,将“亻”部换成了“亠”。
古代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化,《说文解字》中记载的“朔”字是从左到右两个短横,形状像月亮的样子。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朔野”一词,例如:“他在辽阔的朔野上生长。”
朔野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朔风”(shuò fēng,北方的寒冷风),“野心”(yě xīn,追求权力、地位的心思),等等。
与“朔野”有一定关联的近义词有“北方”、“郊外”等,反义词则可以是“南方”、“市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