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能作說法曰“説通”。《楞伽經》卷三:“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説通。”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七講:“又在卷三中,講到‘說通’和‘宗通’,‘說通’指言教,‘宗通’指内證的道理。”
“說通”(或“説通”)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核心定義
指通過語言、教義傳播佛法,與“宗通”(通過内在修行證悟)相對。源自《楞伽經》對修行境界的二分法。
經典依據
《楞伽經》卷三提到:“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呂澂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進一步闡釋,“說通”側重言教傳播,“宗通”強調内心體悟。
基本含義
指通過有效溝通使事情達成共識或順利解決,強調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溝通、協商談判等情境。例如:“雙方經過反複溝通,終于說通了合作細節。”
可通過權威佛教詞典或《現代漢語詞典》分别查詢兩種用法的詳細釋義。
《説通》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huō tōng",意思是能夠使人理解,達到對方理解的程度。
《説通》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的部首是"言",右邊的部首是"通"。"言"的筆畫數為7,"通"的筆畫數為10。
《説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它是由"言"和"通"兩個字合并而成的,表示通過言語傳遞信息以使人聽得懂。
《説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說通」。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説通》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把複雜的概念説通了。
2. 這位老師總能夠把難懂的數學題説通,讓我們能夠迅速理解。
3. 隻有當你的觀點能夠讓别人理解并接受,才算是把自己的想法説通了。
1. 説明:進行解釋和闡述的行為。
2. 説服:用言辭或邏輯等方式使人接受、信服。
3. 説理:通過邏輯推理、論證等方式使人理解并贊同。
1. 解釋:解答、闡述。
2. 理解:懂得、領會。
3. 理會:明白、明了。
不説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