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宿名。即尾宿。尾宿九星,形成東方蒼龍之尾,故也稱龍尾。《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謫。” 杜預 注:“辰尾,龍尾也。”《淮南子·覽冥訓》:“此 傅説 之所以騎辰尾也。” 高誘 注:“﹝ 傅説 ﹞死,託精於辰尾星,一名天策。” 清 顧炎武 《拟唐人五言八韻·申包胥乞師》:“辰尾垂天謫,亡人惎寇兵。”
辰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天文指向的複合詞,最早見于古代星象學典籍。該詞由“辰”與“尾”二字組合而成,其中“辰”在《說文解字》中解為“震也,物皆生從乙,冒地而出”,後引申為時間單位或星宿代稱;而“尾”原指動物尾部,在二十八宿中專指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六宿,含九顆星,形似龍尾。
在《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龍尾伏辰”,晉代杜預注“龍尾,尾星也。日月之會曰辰”,說明“辰尾”實為日月運行至尾宿時的天文現象。這一術語被《中國天文學史》收錄為古代占星術的重要觀測節點,其位置對應現代天文學的天蠍座尾部恒星群,與農事曆法中的“大火星”觀測體系密切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辰尾特指“日月交會于尾宿”的天象,古人以此判斷節氣更疊,如《史記·天官書》載“辰星出東方,辰尾九度”即描述行星運行軌迹與尾宿的關聯。
文獻考證顯示,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象數》中曾用辰尾推算日食周期,印證了該詞彙在古代科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當前學界對辰尾的研究多引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等權威著作,其定義已納入《現代漢語大詞典》星象詞條。
“辰尾”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辰尾”指二十八宿中的尾宿,屬于東方蒼龍七宿的尾部,由九顆星組成,故又稱“龍尾”。
文獻例證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時間的最後一刻”:
白蠒烏絲霸據北亳變俗易教財産保全磁羅經當然丹訣鸐雉堆垛死屍繁侈發意關情感悼鬼師孩名還省後約呼喚艦艇交連極力進送金竈咎鼓救火會居蓄渴愛渴塵壘和涼不絲兒連木鲢子陵岑柳祠馬到功成賣國求利沒辦法枚列眯亂尼童子驽騾烹炮遷谷千奴共一膽頃然起為頭驅牧驲書傷悲畲耕聲交身挺攝職稅課碎翦素檢唯恐骛奇下晡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