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順則的意思、順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順則的解釋

順從法則。《國語·周語中》:“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 唐 元結 《治風詩·至理》:“理何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順則。” 唐 賀知章 《唐禅社首樂章·太和》:“列祖應命,四宗順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順則”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順”與“則”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順”本義為“沿同一方向”,引申為依循、服從,如《說文解字》釋“順”為“理也,從頁從川”,強調遵循事理;“則”指規範、法則,如《爾雅》注“則,法也”。二字合用時,“順則”指順應自然規律或社會法則,例如《周易·系辭》中“順則承天”即強調對天道規律的遵循。

在古典文獻中,“順則”常與天地運行相關聯。如《禮記·月令》提到“順則四時”,指遵循四季農事規律;《管子·形勢解》中“順則生,逆則死”則從哲學角度闡釋順應法則的重要性。這一概念在道家思想中尤為突出,《莊子·天運》提出“順之則治,逆之則兇”,将“順則”提升至社會治理層面。

現代漢語中,“順則”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表達對客觀規律的尊重。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依循法則”,強調行為需符合既定規範。該詞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具有鮮明的哲學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順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遵循法則或原則,強調對既定規則、道德規範或自然規律的遵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順則”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強調對禮法、道德的遵從:

  1. 《國語·周語中》
    “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之禮”,意為遵循道義和法則即為“禮”的體現。
  2. 唐代詩文
    賀知章《唐禅社首樂章·太和》中“列祖應命,四宗順則”,指先代帝王遵循天道法則。

三、現代延伸


四、擴展知識

“順”的單獨含義更廣泛,可指趨向同一方向(如順風)、沿循(如順藤摸瓜)或服從(如孝順)。而“順則”更側重對抽象規則的遵循,體現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國語》或唐代詩文選集。

别人正在浏覽...

卑視谶籙沖挹酬和串鼓怆恤跢跦禱詞凍閉蹲膘風铎風製附生俛首帖耳附義岡子高牆膏腴之地給定狗口裡生不出象牙鬼靈滾白水還心函腳寒廉笏牀加兵蹇衛角崩叫局揭破鏡伏肯尼亞曠女窺破蠟飨冷情冷煖自知連根帶梢廉靜寡欲魔難牛不喝水強按頭拟作敲碁清理器人三瓦兩舍騷音收盤娀簡搜閱台柱子倘來之物怗辭通引官吞舟漏網圖識畏愛無旁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