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吞舟漏網的意思、吞舟漏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吞舟漏網的解釋

見“ 吞舟是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吞舟漏網"是由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特殊表達,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詞源解析

  1. "吞舟"出自《史記·酷吏列傳》"網漏于吞舟之魚",原指能吞下船隻的大魚,比喻罪大惡極之人。東漢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亦有"網漏吞舟之魚"的記載,形容法網寬疏。

二、語義演變 2. "漏網"源自《史記·高祖本紀》"網漏于吞舟之魚",本指魚從網中逃脫,後演變為成語"漏網之魚",特指逃脫懲處的罪犯。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注曰:"言網之疏,不失大魚,以喻小罪必罰,而大罪止也"。

三、綜合釋義 該詞組通過意象疊加,形成雙重強調的修辭效果:既突出犯罪者罪惡深重(如吞舟之魚),又揭示司法疏漏的嚴重性(如漏網之魚)。現代多用于批判法律體系存在重大漏洞,導緻本應受重罰的罪犯逃脫制裁。

四、權威用例 宋代歐陽修《論光化軍叛兵家口不可赦劄子》有"兇惡之黨,尚容漏網"的表述,清代錢彩《說嶽全傳》則出現"吞舟漏網終須獲"的警示語句,均體現該語義的曆時傳承。

(文獻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典網、國學大師網)

網絡擴展解釋

“吞舟漏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詳細釋義

  1. 核心含義
    成語原本指體型巨大的魚(象征“大罪”)漏網,後引申為法律疏漏導緻重大罪犯逍遙法外。例如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秦始皇》中引用此詞,強調嚴法的重要性。

  2. 與相似成語的區分

    • 吞舟是漏:與“吞舟漏網”同義,均強調大罪逃脫。
    • 網漏吞舟:結構不同,側重“法網疏漏”(如《史記》中的典故)。
  3. 用法場景
    多用于批評司法漏洞或執法不嚴,例如:“若吞舟漏網,則民無所畏。”(《隋炀帝豔史》例句)。

三、相關擴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讀通鑒論》《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避賊持久戰寵狎川骛黨齡典将都契對針峨弁飛容公荒寡嫠灌滌貴忙歸去豪門貴宅禾雉荒棄歡快花押印護局嫁名交暢極覽金隄精識進善退惡糾舉峻舻狂葩臘鼓良直烈度龍頭杖慢罵毛窩剖辨譜氣強本節用乾行磬折親眷親仁善鄰窮迹人所共知肉餅詩謌收電鼠須管跳塔輪鍘鐵道腿彎委勘倭奴忤逆險誕顯賢霄明嶰律寫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