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南方阻隔少數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當于今 四川 、 陝 南、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福建 一線。《新唐書·天文志一》:“ 一行 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 岷山 、 嶓冢 ,負地絡之陽,東及 太華 ,連 商山 、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自 上洛 南逾 江 、 漢 ,攜 武當 、 荊山 ,至于 衡陽 ,乃東循 嶺 徼,達 東甌 、 閩中 ,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 清 錢謙益 《新阡八景詩·拂水回龍》:“ 虞山 南戒一枝來,騰踴龍身萬裡迴。” 清 趙翼 《偕王仲瞿蔣于野遊洞庭東西兩山》詩:“足跡半天下,南戒徧登眺。”
“南戒”是古代地理與政治邊界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南戒”指古代中國南方用于阻隔少數民族的山河界限,其中“戒”通“界”。這一界限大緻涵蓋今四川、陝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形成一條地理分界線。
此概念最早見于《新唐書·天文志》,唐代天文學家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将中國疆域分為“北戒”(限戎狄)和“南戒”(限蠻夷)。南戒西起岷山、嶓冢山,東至太華山,延伸至商山、熊耳山、桐柏山,南跨江漢平原,經武當山、荊山至衡陽,再沿五嶺至福建沿海,被稱為“南紀”或“越門”。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天文志》原文或相關曆史地理研究文獻。
《南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南”和“戒”。
“南”字的部首是“十”,總筆畫數為3。它是地名詞,可表示方位,代表着南方、南面的意義。
“戒”字的部首是“戈”,總筆畫數為6。它是動詞,意為警惕、提防,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行動之前要有所顧慮與約束。
《南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戰場上南方士兵的行軍令,意味着警戒南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開始引申為************、防備風險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南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南戒》曾有不同的寫法。具體而言,南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一個表示方向的“囗”字,下面是一個表示地名的“秦”字;戒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戰争用的武器“戈”字,下面是表示行為的“行”字。
這個詞可以用在句子中,用來形容某人或某個團隊在面臨危險或潛在風險時要保持高度警惕。
組詞:南風、戒備、南轅北轍。
近義詞:警戒、防備、提防。
反義詞:放松、掉以輕心、不警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