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也可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薯莨(学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又称红孩儿、山猪薯,是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其块茎富含单宁,在传统应用与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植物学特征详释其义:
植物本体
薯莨的块茎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深褐色,内部棕红色,具网状纹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强调其药用与染色功能。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药用特性
块茎入药称“红药子”,性平、味苦微酸,传统用于活血止血、理气止痛。《中药大辞典》载其可治崩漏、产后出血、关节痛。
来源:《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形态辨识
茎具刺,叶革质,基部心形;块茎表皮皱缩,切面可见紫红色汁液渗出。《中国植物志》描述其“块茎富含鞣质,断面遇氧呈蓝黑色”。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电子版(http://frps.iplant.cn/)
染色应用
因含高达30%的单宁,薯莨汁是传统染布原料。岭南地区用于染制香云纱(莨绸),使织物呈现独特的棕褐色并具防腐性。
来源:《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
来源: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参考文献
: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第2685页
: 《中国植物志》第16(1)卷第73页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香云纱染整技艺
: 张明哲等. 薯莨鞣质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20, 51(10): 2791-2797.
: 《中华本草》第8册第332条
薯莨(读音:shǔ liáng/shǔ làng)是薯蓣科薯蓣属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学名Dioscorea cirrhosa,具有多重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含义:
块茎呈不规则球形或葫芦状,外皮黑褐色,内部鲜红色,干燥后变紫黑色。茎部带刺,叶片革质,对生或互生,夏季开穗状花,果为三棱状扁圆形。
药用价值
性味苦、微酸、涩,具活血止血(治崩漏、咳血)、收敛固涩(止泻)、理气止痛(缓解腹痛)等功效。但需注意其含缩合鞣质,过量可能引发毒性反应。
工业应用
块茎含胶质,可提取天然染料,用于染制“拷绸”(又称香云纱),赋予织物防水耐用的特性,传统上用于渔网、麻布等。
别称达十余种,如赭魁(《名医别录》)、红孩儿(湖南)、血母(广西)等,均与其红色汁液或药用特性相关。其学名中“cirrhosa”指卷须状特征,中文名“莨”源自古代染料植物称谓。
药用需遵医嘱,内服常规剂量为3-9克,过量易致中毒;外敷可治烧伤、带状疱疹。工业染布时需冷水手洗以防褪色。
注:读音存在方言差异,普通话推荐读作“shǔ liáng”,部分地区亦读“shǔ làng”。
被捕北声边靡禀白璧友采芝操长嘶代马望北燔告飞伞关照寒角恒久洪柯红桑花案搅阵揭涉进种善群酒场具疏课税夸异揽秀橑子粮饩领摄驴年马月毛茸萌蘖衲线鸟眼绫抛堶蓬蓬朋心漂零蓬断纰漏普遍轻裴钦天坛沁透上巾奢阔伸欠失官市事兽脊随事探竿影草僮妇退匿托付讬情晩爨五花官诰武蜼鲜味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