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薯莨的意思、薯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薯莨的解释

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也可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薯莨(读音:shǔ liáng/shǔ làng)是薯蓣科薯蓣属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学名Dioscorea cirrhosa,具有多重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含义:

一、植物特征

块茎呈不规则球形或葫芦状,外皮黑褐色,内部鲜红色,干燥后变紫黑色。茎部带刺,叶片革质,对生或互生,夏季开穗状花,果为三棱状扁圆形。

二、核心用途

  1. 药用价值
    性味苦、微酸、涩,具活血止血(治崩漏、咳血)、收敛固涩(止泻)、理气止痛(缓解腹痛)等功效。但需注意其含缩合鞣质,过量可能引发毒性反应。

  2. 工业应用
    块茎含胶质,可提取天然染料,用于染制“拷绸”(又称香云纱),赋予织物防水耐用的特性,传统上用于渔网、麻布等。

三、名称溯源

别称达十余种,如赭魁(《名医别录》)、红孩儿(湖南)、血母(广西)等,均与其红色汁液或药用特性相关。其学名中“cirrhosa”指卷须状特征,中文名“莨”源自古代染料植物称谓。

四、注意事项

药用需遵医嘱,内服常规剂量为3-9克,过量易致中毒;外敷可治烧伤、带状疱疹。工业染布时需冷水手洗以防褪色。


注:读音存在方言差异,普通话推荐读作“shǔ liáng”,部分地区亦读“shǔ làng”。

网络扩展解释二

《薯莨》是什么意思

《薯莨》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一种可以用来提取淀粉的植物。它通常用来指代马铃薯,也被称为土豆或洋芋。

拆分部首和笔画

《薯莨》的部首是艹,拆分成薆(艹,11画)和莨(艹,9画)。

来源

《薯莨》一词来源于传统的农业文化,最早记载于《现代汉语词典》。通过提取淀粉的植物这一意义,称呼马铃薯。

繁体

《薯莨》的繁体字为「薯莖」,分别由「薯」(草字头,12画)和「莖」(草字头,9画)组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薯莨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鉴于薯莨一词的较新,没有太多古代的写法记录。

例句

1. 我昨晚煮了一锅薯莨汤,非常美味。

2. 冬天来临时,农民们开始收薯莨。

组词

1. 马铃薯

2. 薯类

3. 莨菪碱

近义词

1. 土豆

2. 洋芋

反义词

1. 其他蔬菜

2. 其他淀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