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render;cross over to] 軍隊或人員叛離所屬集團,歸屬對方
(1).投獻誠心。 南朝 宋 顔延之 《範連珠》:“蓋聞匹夫履順,則天地不違;一物投誠,則神明可交。” 唐 李商隱 《同州任侍禦上崔相公啟》:“感恩撫己,誓志投誠,仰維輝光,終賜埏埴。”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 方務德 侍郎帥 紹興 赴召,士人 姚某 以書投誠。” 魯迅 《華蓋集·并非閑話(三)》:“我并沒有在 呂純陽 祖師門下投誠過。”
(2).歸附,歸順。 清 李漁 《比目魚·谲計》:“這一省的大小官兒,都知道他有些見識,聞得他降了,自然個個投誠,人人納欵。”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臺灣 鄭克塽 投誠後,設 臺灣 一府。”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有一個 李 僞軍的參謀向我投誠。”
“投誠”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主動歸順或歸附的行為,通常帶有真誠和自願的意味。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其含義及使用:
核心含義
指原本敵對的一方(如軍隊、組織或個人)主動向對方表示歸順或歸附,強調真誠的意願。例如,解放戰争期間,部分國軍将領因局勢所迫或認同理念而選擇投誠。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顔延之的《範連珠》:“一物投誠,則神明可交。”意為即使微小事物若誠心歸附,也能與神明相通。
盡管兩者均涉及歸屬關系的轉變,但存在顯著差異:
軍事領域
常見于戰争或政治鬥争中,如《平定兩金川》詩中的“突鋒冒燼紛投誠”,描述将士在戰火中歸順的情景。
文學與日常用語
也可比喻個人或群體面對困境時主動尋求和解,如清代李漁《比目魚·谲計》中“人人納欵投誠”的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辭書(如搜狗百科)或曆史文獻。
投誠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手」和「言」。其中,「手」是該字的左部首,「言」是右部首。它的結構屬于左右結構,即左邊是手部首,右邊是言部首。
投誠這個詞的來源非常有趣。它最早出現在漢朝時期。當時,大批的叛軍或敵人被擊敗後,會向勝利方投降。為了表示徹底的投降,這些人會舉起雙手,同時低頭說出他們的投降宣言。後來,通過演變和簡化,這個詞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熟知的「投誠」。
當我們提到「投誠」時,也可以使用「投降」或「臣服」作為它的近義詞。而與之相反的詞彙是「反抗」或「叛逆」。
在繁體字中,「投誠」的寫法和簡體字略有不同。繁體字中的「投」由「鬥」和「手」組成,底下有一個「又」字;而「誠」則由一個更為複雜的結構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投」字在古時候寫作「投」,由「手」和「殳」構成;而「誠」在古代寫作「誠」,由「言」和「成」組成。
在實際用法中,我們可以使用「投誠」來形容某人或某個組織屈服于另一個更強大的力量,并表達他們的誠意和服從。例如,「那支叛軍看到自己的局勢絕望後,最終作出了投誠的決定。」這句話描述了叛軍因絕望而選擇投降。
通過組合其他詞彙,我們可以創造出一些與「投誠」相關的詞語。例如,「投降兵」用來形容已經向敵人投降的士兵;「投降聲明」用來表示徹底放棄抵抗的正式聲明。
總之,「投誠」是一個具有深刻内涵和曆史背景的詞彙,它表達了一個人或組織對更強大力量的服從和誠意,同時也可以展示出對抗力量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