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蹰。”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并車擥轡,上曰:‘将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後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谏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攬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及文學角度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攬”指握住、把持(如“攬持”“獨攬大權”),而“辔”是駕馭牲口的缰繩(如“鞍辔”)。組合後,“攬辔”字面意為挽住馬缰繩,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攬辔止踟蹰”,或王安石“攬辔上層岡”。
發音與結構
正确讀音為lǎn pèi(非部分來源誤寫的“lǎn zī”),其中“辔”是核心表意部分。
掌控局勢的象征
古代駕馭馬車需通過缰繩控制方向與速度,因此“攬辔”被引申為掌握權力、把控大局,如“攬辔中原共死生”(柳亞子詩句)。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決策有方、掌控局勢”。
政治抱負的體現
在成語“攬辔澄清”中,該詞進一步升華,表示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如《後漢書》中範滂“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這一用法強調在任職初期立志改革、成就事業的決心。
“攬辔”從具體的駕馭動作,發展為象征權力掌控與遠大抱負的詞彙,兼具實用與文學雙重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成語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中的“攬辔澄清”條目。
攬辔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駕馭和控制馬匹。在古代,駕車時使用的缰繩被稱為“辔”,攬辔指的是用手握住辔繩,掌控馬匹的行動。
攬辔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辛。扌部表示手,辛部表示鹹味。攬辔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攬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馬車時代。在古代社會,馬車被廣泛使用于交通和戰争。駕車人通過握住辔繩,以控制馬匹的前進、停止和轉彎,從而駕馭馬車。
攬辔的繁體字為攬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攬辔在古代常見的古文字形為“》扌䝭》辛”。其中“》”表示橫折,“䝭”代表手的意思。
1. 他熟練地攬辔駕馭着馬車。
2. 聰明的騎手能夠靈活地攬辔控制馬匹。
組詞:攬員、攬客、掌握、輔佐。
近義詞:駕馭、操縱、控制。
反義詞:放手、放任、松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