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攬辔的意思、攬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攬辔的解釋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蹰。”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并車擥轡,上曰:‘将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後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谏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攬辔"為漢語複合詞,本義指握住駕馭牲畜的缰繩。《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執持馬缰"的動作,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吏初到任時整饬吏治的象征性舉動,引申為官員整頓綱紀、治理政務的職責擔當。

該詞可拆解為"攬"與"辔"兩個語素:前者表"執持、掌握"義項,《說文解字》注"攬,撮持也";後者指代駕馭牲口的缰具,《周禮·夏官》鄭玄注"辔,禦馬索也"。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史記·袁盎傳》"攬辔止行"的記載,生動展現控馭車馬的場景。

文學語境中,"攬辔"常被賦予政治隱喻。南宋陸遊《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以"攬辔澄清志未酬"表達治國抱負,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評此句"得老杜遺風"。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世說新語·德行》記載的"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此典故成為後世士大夫責任意識的典型表述。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攬辔"經曆了由具象動作到抽象概念的轉喻過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凡言攬辔者,皆取總持之義",這種語義泛化使得該詞在《資治通鑒》《明史》等典籍中常作為官員履職的代稱。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本義,但在"攬辔澄清""攬辔中原"等成語中仍保留着政治治理的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攬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及文學角度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攬”指握住、把持(如“攬持”“獨攬大權”),而“辔”是駕馭牲口的缰繩(如“鞍辔”)。組合後,“攬辔”字面意為挽住馬缰繩,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攬辔止踟蹰”,或王安石“攬辔上層岡”。

  2. 發音與結構
    正确讀音為lǎn pèi(非部分來源誤寫的“lǎn zī”),其中“辔”是核心表意部分。


二、引申與比喻意義

  1. 掌控局勢的象征
    古代駕馭馬車需通過缰繩控制方向與速度,因此“攬辔”被引申為掌握權力、把控大局,如“攬辔中原共死生”(柳亞子詩句)。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決策有方、掌控局勢”。

  2. 政治抱負的體現
    在成語“攬辔澄清”中,該詞進一步升華,表示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如《後漢書》中範滂“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這一用法強調在任職初期立志改革、成就事業的決心。


三、文學與曆史關聯


“攬辔”從具體的駕馭動作,發展為象征權力掌控與遠大抱負的詞彙,兼具實用與文學雙重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成語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中的“攬辔澄清”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闇奸拔心草北社标呈秉信賓商襯句陳若曦寸善貸贳董統芳甸格覽根椽片瓦公荒鞲馬鞲繩貫朽毂下和順泓渟揮灑自如鹄書虎威見道賤惡剪絕奸逆交卸姐妹核機枸子劑和技掚井函警信鈞分開門見山勞動節良谟陵勁淬砺麟止滿眼蒙沒凝閉狃忕平澤峭坂清茶淡飯清笳棋坐熱話三角洲識俊失民私巡松明火把挑起通祀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