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天竺。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證誤》:“ 漢 身毒國 亦號 狷篤 ,其後改為 乾篤 ,又曰 乾竺 ,今遂呼為 天竺 矣。譯者但取在語音與 中國 相近者言之,故隨時更變而莫能定也。”
“乾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來理解:
基本含義
指古代對“天竺”(今印度)的别稱,源于音譯演變。例如,宋代範正敏在《遯齋閑覽·證誤》中提到,漢代稱印度為“身毒”,後改稱“乾笃”“乾竺”,最終演變為“天竺”。
音譯背景
古代譯者在翻譯時選擇與漢語發音相近的詞彙,導緻名稱多次變化,如“狷笃→乾笃→乾竺→天竺”。
基本含義
形容人真誠坦率、不虛僞,由“乾”(堅固、幹淨)和“笃”(真誠、忠實)組合而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性格直爽、言行一緻的人,如:“他為人乾笃,從不掩飾真實想法。”
《乾笃》是一個成語,意為誠實守信、坦誠笃實。它由兩個漢字組成:乾和笃。乾的拆分部首是乙和一,笃的拆分部首是竹。
乾的筆畫數為四畫,笃的筆畫數為十一畫。《乾笃》一詞來源于《論語·子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子罕是孔子的學生。繁體字的寫法為「乾篤」。
在古代,乾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最早的寫法是「乙音幹」,表示天空、高遠的意思。後來簡化為「天」,表示天氣、自然。而笃的古代寫法是「篤」或「竺」,最早用來表示慎重、深思熟慮的意思。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乾笃的人,從不說謊。
2. 在商場競争中,隻有那些乾笃經營的企業才能長久發展。
1. 組詞:乾坤、乾燥、笃實、笃行。
2. 近義詞:誠信、正直、真實。
3. 反義詞:虛僞、欺詐、不誠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