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宰相之位。《舊唐書·岑文本傳》:“ 文本 既久有樞揆,當塗任事,賞賜稠疊,凡有財物出入,皆委季弟 文昭 ,一無所問。”
“樞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樞揆(shū kuí)指宰相的職位,源自古代朝廷中對最高行政長官的稱謂。例如《舊唐書·岑文本傳》記載:“文本既久有樞揆,當塗任事……”此處明确将“樞揆”與宰相職權關聯。
《舊唐書》等史書多次使用該詞,印證其作為官職代稱的古典屬性。例如岑文本因長期擔任宰相被稱為“久有樞揆”。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舊唐書》原文(如卷七十《岑文本傳》)獲取更權威的古典用例。現代語境中建議優先使用“核心決策者”等通俗表達。
《樞揆》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國家政權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理、首相。
《樞揆》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木和手。它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樞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禹貢》一書中,意為“國君的左右護持者”,後來演變為對政治地位高的職位的稱呼。
《樞揆》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樞槧」。
在古代,有些字形和現在略有不同。《樞揆》古時的寫法為「樞槻」。
1. 新任《樞揆》表示将緻力于國家發展。
2. 他被任命為國家《樞揆》。
1. 樞紐:指連接重要事物之間的要點或關鍵。
2. 揆量:指衡量、估計事物的大小、重要性或價值。
近義詞包括:首相、總理、行政總長。
反義詞可以是國家君主、國王、皇帝。
【别人正在浏覽】